从小木匠到数智大拿

——记中国中车劳模刘飞龙

来源:关磊 浏览: 1

322.jpg

     18岁的刘飞龙握着刨子走进中车西安车辆有限公司车间时,不会想到师傅那句“刨子要稳,凿子要准,差一分毫,框架不牢”的教诲,会成为他日后闯荡数字世界的“定盘星”。第一次见到车辆检修单,他才被眼前的“麻烦”戳中——检修单靠手写,会计算物料消耗,常常加班到深夜。“就不能让电脑自己算?”一个念头闪过,数智化管理的种子,悄悄在他心里发了芽。再后来,当数智化库存管理系统将周转率提升30%、配送准时率达98%的成绩单摆在面前时,同事们无不好奇——这个木工,是怎么成了数智化的大拿。

萌发,数智露芽破土而生

    1996年,刘飞龙中专毕业后进入工厂,首份工作是客车检修部木工,手握刨子凿子一干就是7年。他凡事爱“较真”,立足岗位时摸清了客车钢结构和管线,凭专业能力调任客车技术质量处担任检查工作。

    2021年,刘飞龙尝试升级车辆检修出单系统。过去检修单需人工录入信息,兼具检修部位、领料清单等功能,物料折算更是繁琐,一辆客车千余种零件,需7到8人全天制单,打印机每天工作到“冒烟”。那时刘飞龙只是想着找一个方法为工友们减轻负担,从此便开始自学软件,工余时间他就抱着本《Excel函数入门》“啃”,一次次实践,一个个难题破解。

    从电脑上的操作到生产一线的验证,他经历了多次的失败与挫折。“第一次用程序算出物料消耗时,同事全都为我欢呼。”刘飞龙至今记得,他开发的第一个单机版计算工具时,会计们围着电脑鼓掌,“以前几个人算一天的账,现在半小时搞定!”从那以后,他的“副业”成了主业,一步步从“门外汉”成长为“系统专家”。

    如今的检修出单系统实现物料自动核算与无纸化,年省维护费50余万元,还在客、货车修理系统全面应用。

成长,数智配送开枝散叶

    在车辆检修出单系统成功后,刘飞龙再扛重任,瞄准客车修理系统物料供应繁杂、效率不高、供需不协同等痛点问题,一场智慧供应链管理提升的变革已在他心中初绘图景。

    刘飞龙带领团队扎根生产一线,白天跟着物料员记录流转节点,晚上对着数据模型反复推演,开展了大量的调研,梳理出核心症结,创新性提出“实物库存精准控制+全流程物料配送”双轮驱动模式,为供应链转型升级描绘了清晰路径。

    攻坚阶段,车间的晨曦总先与他相逢,循着物料流转的脉络优化流程设计,暮色里办公室的灯光陪他攻关系统架构。历经百余次方案迭代、上千组数据校验,一套融合了技术创新与管理智慧的系统终成正果。

    系统上线后,库存周转率提升30%,物料配送准时率稳定在98%,一线员工不再像从前那样去库房领料,而是通过智能算法,物流中心在开工前已把当天所需的配件精准送到工位,一线员工作业效率大幅提升。该成果不仅入选中国中车精益管理优秀改善案例TOP50,更成为行业供应链管理的创新典范。

繁花,数智系统竞相绽放

    近年来,公司推进数智化转型,刘飞龙带着“让同事省事,让公司省钱”的初心,又交出了一份份新答卷。他主导开发的职工医保报销系统,把万余名职工和退休人员的报销周期,从两周压缩到了两天,真正实现“数据多跑路、职工少跑腿”;2024年,他秉持“科技赋能廉洁”理念,开发出纪检工具箱模块——用大数据监控采购全流程,建风险评估模型,筑牢了廉洁防火墙;2025年,“员工工资发放系统”彻底解决了过往信息不同步、统计不方便的问题,创下了工资数据零误差的佳绩。 

    刘飞龙多年深耕数智领域,不仅服务生产、惠及职工,更收获了行业与地方的高度认可。他牵头的“智慧供应链管理提升项目”入选中国中车精益管理优秀改善案例,“基于数字化赋能的‘智慧修’管理平台开发建设项目”斩获中车第九届管理创新成果二等奖,同时获评西安市职工经济技术创新优秀成果奖;“客车技术管理系统提升项目”获西安市机械冶金建材系统“五小”创新大赛三等奖。一项项荣誉,既是对他辛勤耕耘的肯定,更印证着他以技术创新助推公司信息化建设的坚实足迹,让数智“繁花”绽放得愈发绚烂。

    扎根公司二十余年,刘飞龙从车间打磨木料,到数字世界敲击键盘,始终带着“差一分毫,框架不牢”的工匠精神。他用“从零学起”的韧劲、“主动请缨”的担当,诠释着“奋斗、担当、创业、实干”的意义,也用数智工匠的赤诚,为公司高质量发展添上了一笔又一笔亮色。

                                     (关磊)



0
微博
微信公众号
今日头条
抖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