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圈”的学校与乐园

浏览: 114

6月25日,西安市首届职工毽球交流赛上,职工们在赛场上奋力比拼。

“我踢毽球十来年了,像这种规模和水准的市级毽球比赛,还是第一次见。比赛同时还能结交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西北大学代表队队员温秀说,

这一幕,发生在今年6月25日至26日西安市首届职工毽球交流赛上,这场由西安市总工会主办,西安市纺织城工人文化宫、西安市毽球协会承办的活动,吸引了来自全市各区县工会和单列单位工会的职工组成44个代表队同场竞技、一决高下。这是西安市第一次举办职工毽球赛事,通过这场赛事,也让“文化宫”这个具有时代特点的词汇重新走进青年职工的眼中。

“工人文化宫是吸引和组织职工开展文化活动的重要阵地;是满足职工对美好生活新期待的重要门面;是展现工会组织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的重要窗口。所以如何办好、如何办新、如何办活职工活动,是当下文化宫转型发展亟待思考的问题。”纺织城文化宫党支部书记吴建平说。

让越来越多的职工走进文化宫

曾几何时,繁华热闹的工人文化宫是城市职工文娱活动的主要载体,年轻人在这里看电影、跳舞、学习,一代代职工在这里留下了记忆。随着时代发展,文化宫逐渐淡出大众的视野,人们把关于“文化宫”的一切深藏在了记忆里。

7月8日上午,记者走进纺织城工人文化宫,广场上打太极拳的迎着朝阳舒展着身体;一旁的乒乓球场上,击球声和喝彩声不绝于耳;篮球场上,球员肆意挥洒着运动热情的汗水;毽球区域,大家围在一起,盘踢、磕踢、拐踢......令人眼花缭乱。这一切,与院墙上“文化宫是职工的学校和乐园”的标语十分契合。

在这里,“文化宫”没有只停留在记忆里,它依旧是地区职工业余生活不可或缺的载体。

近年来,纺织城文化宫团队下基层反复调研,积极与西安市毽球协会、灞桥区篮球协会达成合作,致力于培养一批专业的文体赛事人才队伍。文化宫现有13个文化团队,包括舞蹈队、合唱团、豫剧团、秦腔团、模特队等,这些团队都是根据职工群众的需求组建培育出来的。

不仅如此,在调研中,文化宫还吸纳了一批热爱文体活动、且具有专业知识的青年职工加入文化团队,不仅为他们搭建专业学习和演出平台,提高了团队的整体专业水准。

纺织城工人文化宫宣传科负责人刘谦说:“文化宫团队做精做细,提高自身本领,才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吸引更多职工和年轻人自愿加入进来。”

推陈出新 打造新项目

为了让职工有一个更好的训练场所,文化宫将原先的露天舞蹈基地改建成职工毽球训练基地,文化宫内篮球场地翻新,室内乒乓球馆的落成等等,受到了职工的热捧和称赞。

不止在体育方面,近年来,文化宫提升“文艺轻骑兵”品牌内涵。不仅开展常态化线下文体活动,还推出了一系列线上培训课程,像美妆课、手工花束制作等,根据自身特点积极探索发展特色项目、特色活动,精心培育文化、体育、教育、艺术创作方面的品牌及拳头产品,提升了职工文化活动质量和层次。

疫情期间,文化宫创新工作思路,首次开展抖音线上直播活动。去年五一,纺织城文化宫联合五环集团走进西纺集团,开展文艺演出,线上线下同步进行,这是文化宫第一次走出“小圈子”,面向大舞台。

这种线上线下联动的新模式,将纺织城文化宫打造成为了城东地区有标志性的职工文化体育活动中心。

争当文化宫的“四员”

随着越来越多的活动的开展,文化宫里还涌现了一批优秀的年轻人,他们每个人都是多面手,也被称作文化宫的“四员”:在赛事活动中,他们既是组织员,也是运动员,是服务员,也是宣传员,为文化宫的发展注入了新鲜活力。

“我们的年轻干部提出,像话剧社、读书会、剧本杀等等应该走进文化宫。”吴建平说,青年文化宫干部用年轻人独有的前瞻思维活跃在文化宫工作的方方面面,为文化宫的发展带来了创新和活力。

“下一步,文化宫将继续打造更多参与度高、贴近职工群众的文体项目,像剧本杀、密室逃脱、轮滑等,只要是职工喜欢的,都应该有一席之地。”吴建平说。

本报记者 臧慧 实习记者 骆红燕

0
微博
微信公众号
今日头条
抖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