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筑精品 他们这样做

浏览: 133

从4月初,内蒙古乌海市委党校二期工程项目现场就进入夏季。

项目现场分布的细沙细密光滑,经过阳光的照射犹如一面面小镜子,再加之头顶火辣辣的太阳照射,建设者们皮肤被晒得火辣辣。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西安建工市政交通集团的项目团队靠着顽强的毅力、创新的思路,攻克了一道道难题,将一张蓝图变为现实。

逆流而上进军内蒙古市场第一站

黄河从阿拉善乌兰布和沙漠与鄂尔多斯高原接壤处穿流而过后,形成了一片河湖交融的区域——乌海湖。自此,黄河正式流入内蒙古的第一站——内蒙古乌海市。

2021年底,西安建工人逆流而上,迈入“成建制”进军内蒙古市场的第一站——内蒙古乌海市委党校二期工程项目。作为党政干部的培训学习基地,地方发展不可或缺的“红色智库”,党校在地方党政组织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项目做好了就是一张活字招牌,每位来访的党员干部都能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到,这是一件很有获得感也肩负着责任感的工作。”项目建设总指挥何龙说道,眼前的他踌躇满志、信心满满,可项目刚刚开工的时候却面临着很多问题,他常常把自己关在办公室眉头紧锁,一言不发。

创新思路解决地基承载力问题

沙漠地区建房子,松软的土质是摆在市政交通集团乌海党校项目建设者面前的第一道难题。

乌海地区属于戈壁与沙漠过渡地区,风沙土、灰漠土居多,施工区域还不均匀分布着杂填土、风积沙,土质松软呈松散状态,根本无法满足地基承载力要求。

“在这类土质上施工,犹如在豆腐块上搭积木。”何龙说,按照设计要求,需要进行地基土换填,可换填后的地基承载力依然无法满足设计要求,而且以往的基础换填经验和技术在这里都遇到了“水土不服”,地基承载力问题给项目建设者来了个下马威。

“万丈高楼平地起,地基问题无法解决,后续施工节点将大幅滞后,那段时间项目部氛围压抑到极点,大家有劲使不出,只能干着急。”项目技术负责人周意强说道。

“建工人从来没有在困难面前屈服过,办法总比困难多。”说干就干,周意强带领技术团队,经过查阅大量工程文献、学习同类工程的先进做法和现场踏勘,判断问题可能出在现场各类原状土分布不均匀,造成同一片场地不同区域的地基力学性能差异较大,加之机械挖土过深,扰动了原状土。

找到问题所在,项目改进地基换填工艺,在部分土质松软区域增大换填厚度,优化级配砂砾配合比,同时采取减少机械挖土深度,增大人工挖土厚度,提高安全冗余,减少机械对底层原土扰动,解决了地基承载力问题。

顽强拼搏争当改革创新的排头兵

考验项目建设者的除了施工难题,气候环境恶劣是项目建设者自身面临的一大考验。

乌海地处黄河上游地区,干燥少雨,降水少而集中,早晚温差大,风力变化频繁,气候变幻难以捉摸,“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是这里的真实写照。

白天气温高,工作人员衣服总是贴在身上,随着随时有可能刮来的风沙,砂砾夹着小石子噼里啪啦打在脸上,沙土混合汗液粘在身上,项目建设者乐观地自嘲为“泥娃娃”。夜晚来临,蚊虫被灯光吸引,密密麻麻聚在项目部的灯光下赶都赶不走。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项目建设者创新思路、顽强拼搏。针对重大工程节点,他们制定重大工程节点窗口时间,在窗口时间后设置缓冲时间和底线时间;针对地基土换填,他们采取老技术+新工艺,提升地基抗变形性能;针对混凝土浇筑控制,他们创新制定混凝土浇筑全过程实时控制表……

一个个创新思路、工艺在项目上扎根、发芽,使得项目各项工作顺利进展。目前,二号宿舍楼主体各节点完成时间大幅提前,一号宿舍楼正按进度推进。

近些年,市政交通集团面对新形势下施工行业发展特点和市政集团自有优势,在提升核心竞争力方面下足功夫,按照“求实+品质”的指导思想,深耕创新、差异化、错位发展战略。乌海党校项目也紧跟集团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创新贯穿到项目建设全周期,争当集团改革创新排头兵。

本报记者 苗莹

0
微博
微信公众号
今日头条
抖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