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木板借条”
这张照片,也许您没有见过,但这个故事您一定耳熟能详——三野解放大上海的那个雨夜,十万大军睡在马路上过夜,十里洋场的百千广厦、大都市的百万民舍,解放军没有一个人去敲门,连借一口水喝也没有。“露宿街头”的照片,被刊登在翌日的本埠报纸上,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远隔重洋几经辗转看到了,说了一句他终于明白了共产党为什么“得天下”!
这座碾盘,也许您没有注意过,但这个故事这几年却被青年一代热议详论——早在1938年夏秋之交的一个漆黑五更,山西黎城县孔家峧村村民郭建仁打开家门,发现门前场上,竟睡着二百多名八路军,一位长者则睡在门外的碾盘上。原来这竟是一整个八路军总部机关,由朱总司令率领于午夜进入孔家峧。为了不惊动熟睡的百姓,没敲一下门,没进一个人,悄无声息地在露天场院上睡了半宿,而那睡在碾盘上的,就是年过半百的朱老总!
一张照片,一座碾盘,已经成为共产党“得天下”的注脚细节,而近时之间,一张“借条”却同样引出线上线下的热烈议论——在四川松潘红军长征纪念馆里珍藏着一块并不普通的木板,长约1米,宽约20厘米,木板顶部是三个繁体字“割麦证”,下文竖排写着:“老庚:我们在这坵田里割了青稞1000斤,这块木牌可作为我们购买青稞的凭证,请你们归来后,拿这块木牌向任何红军部队或苏维埃政府,都可兑取与青稞价值相等的银子、茶叶等,未曾兑得前需好好保存这块木牌。红军前敌总政治部,麦田XX号”。
那是1935年7月,红军从川西北高原黑水翻越打鼓山到达松潘西的毛儿盖藏村,时值青稞成熟,但红军到来之前,反动宣传将红军妖魔成青面獠牙,所以藏民都躲进山里,无人收割庄稼,面对找不到主人的青稞地,红军只好自己动手借粮,但按照总政治部的严格命令,每收一坵青稞,就必须留下一张“借条”,以便藏民回村后凭此向后续部队兑现银两……
这就是“木板借条”的故事,当然像这样的“借条”,军史上并非仅此一张——曾有记者为再现刘邓千里跃进中原的细节,到大别山去“寻根问底”。一个山民,拿出一根布条,“借你们看一下”,就迫不及待讨了回去。什么稀世珍宝,如此珍贵呢?原来这是一个借条,上书“中原野战军第X纵队第X团借到盛易记老板黑棉布四匹”。这是当年中野进入大别山,天寒地冻,战士尽着单衣,于是刘邓首长决定借布,严格规定了举借手续,并立据日后一定“随行还钱”。“得天下”后,不论在重庆,还是在北京,刘邓数次追问此事,总觉“于心不安”、耿耿于怀,于是政府多次出布告示,要求人们“凭条兑现”,按现行市价还钱。然而也有老百姓不肯交出借条的,据说一些山民把布条带在身上,遇到有恃权欺民、鱼肉百姓的,就拿给他瞧!
从一张照片到一座碾盘,从一块“木板借条”到一个“布条欠据”,在极为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人民军队尚且坚守“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决不侵犯人民利益的“天条底线”,人们从中解读共产党为什么“得天下”的奥秘,不是没有道理的——难怪今天的我们,站在被作为国家一级文物而陈列的那一块“木板借条”面前,会觉得这不啻是一堂党史军史的生动课程,不啻是富有“针对性”的党纪军规的严肃诫勉和深刻警示啊,它强烈的无声示范中蕴藏的历史指向性和鲜活现实性,难道能够轻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