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深远的“赣南三整”
1927年8月1日凌晨2时,以周恩来为书记的中共前敌委员会及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率领党掌握和影响的部队在南昌举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激烈战斗,起义军占领南昌城。根据中共中央的计划,起义军于8月3日陆续撤离南昌,南下广东。
南下失败后,在与党中央失去联系的情况下,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军余部向赣南进军途中,为保存革命火种,相继在天心圩、大余、上堡,三次对部队进行整顿、整编和整训,史称“赣南三整”。
天心圩:整顿思想
10月下旬,南昌起义军余部在朱德、陈毅率领下,边打边走,跨过闽赣边界,经过筠门岭,到达江西安远县天心圩。这支孤立无援的部队不仅饥寒交迫,而且还被失败情绪所笼罩。
朱德回忆:“在当时的情况下,需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来分析革命形势,指出革命是有前途、有出路的,只有这样,才能坚定大家的革命意志……于是,我们就在天心圩进行了初步整顿,召集军人大会。”
在当时的军人大会上,朱德说:“大家知道,大革命是失败了,我们的起义军也失败了!但是我们还要革命的。同志们,要革命的,跟我走;不革命的,可以回家!不勉强!”他还分析了革命形势:“大家要把革命的前途看清楚。1927年的中国革命,好比1905年的俄国革命。俄国在1905年革命失败以后,是黑暗的,但黑暗是暂时的。到了1917年,革命终于成功了。中国革命现在失败了,也是黑暗的,但是黑暗也是暂时的。中国也会有一个‘1917年’的。只要保存实力,革命就有办法。”
当时,有人向朱德提出“我们该怎么办?”朱德回答:“打游击呀!”有人接着大声说:“站不住脚哟,反革命天天跟在屁股后头追……”朱德解释说:“他们总有一天不追的。这些封建军阀们,他们之间是协调不起来的。等他们自己打起来,就顾不上追我们了,我们就可以发展了。”他还进一步强调说:“我有打胜仗的经验,也有打败仗的教训,我们这支小革命部队,以后不与敌人再打硬仗了,而是巧打智打,并在所到之处与农民结合,专打地主豪绅。总之我们以后的情况会慢慢地好起来,目前的困难是暂时的。”
天心圩整顿,使部队官兵的思想认识得到统一,革命精神得到振奋,革命意志更加坚定,扭转了部队中思想混乱、人心涣散的局面。这次整顿,成为南昌起义军余部转战途中的一个转折点。
大余:建新制度
10月底,部队到达赣粤边大余地区。这时,国民党新军阀各派之间的矛盾更加激化,继宁汉战争之后,又爆发了粤、桂、湘系军阀之间的混战。朱德利用这一机会,在这里进行了一次党、团组织整顿和部队整编。
整顿和整编之前,朱德主持召开了一次全体军人大会。这时,由于沿途与敌军作战的损失,加上又有一部分官兵离队,部队只剩下八九百人。朱德知道这些官兵都是淘汰泥沙后的真金,是全军的精华,是宝贵的革命火种,因而他充满信心地说:“同志们,我原来是想有两百个人能同生共死,就能胜利;现在我们有好几百人,我完全相信,任何帝国主义和军阀都不能消灭我们!”朱德还详细地分析了蒋桂混战后的局势和这支部队的前途,并着重强调要保存这支革命的有生力量,就应该依靠农民群众开展斗争,“只要大家一条心干革命,胜利就是我们的!”
接着,陈毅开始对部队中的党、团员进行重新登记,成立党支部,并把一部分党、团员分配到连队中,加强党在基层的工作。1937年,朱德回忆此次整顿时说,“把干部弄成教导队,组织了党的支部,建立了连的指导员、政治部、支部书记……”后来,朱德又回忆道:“那时党员比较多,把党的组织加以整顿以后,又发展了一批党员,就依靠他们去巩固队伍。”
在整顿党、团组织的同时,部队也进行了整编。整编期间,还有一批钨矿工人参了军,扩充了力量。通过这次整顿和整编,这支部队在党的领导下,组织状况和精神面貌都大为改观,已成为一个团结稳固的战斗集体。
上堡:整纪整训
11月初,朱德、陈毅率部来到赣南崇义县西南的上堡地区。这里是一片绵亘不绝的山区,便于部队隐蔽活动。在这里,朱德、陈毅继续对部队进行整训,主要是整顿纪律和整训部队。
当时,部队奉命深入农村发动群众。朱德和陈毅采取有力措施整顿旧军队中的不良制度和作风;明确规定募款和缴获的物资要全部归公,只有没收委员会才有权没收财物;官兵必须服从命令听指挥,不得侵犯工农群众的利益。同时,部队还开展了新的游击战术的军事训练。
朱德从南昌起义失败的教训中,深刻认识到游击战的重要性。他提出,在今后的武装斗争中,必须思考“怎样从打大仗转变为打小仗,也就是打游击战”的“新战术问题”。由朱德口述,部队编写了新的训练教材,提出了诸如“强敌进攻莫硬打”“抓敌弱点我猛攻”“孤敌疲敌我围歼”“常遣精兵骚扰敌”等战术原则。
通过这次整训,部队有了铁的纪律,步调一致了;学会了新的游击战战术,增强了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本领。部队根据朱德的指示,在以上堡、文英、古亭等山区村镇为中心的地域,开展游击战争,实现了从正规战向游击战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