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孝通的调查研究方法

来源:徐平 浏览: 473

    作为中国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费孝通一生致力于通过田野调查获取一手资料、进行学术探索。他的一些调查研究的方法,至今仍然值得我们借鉴。

    “行行重行行”。费孝通毕生都在探索“认识中国从而改变中国”的路径,他躬身践行从实求知,在实地研究中获取对中国社会的客观认识,在乡土田野中找寻改造中国社会的钥匙。1935年,25岁的费孝通携新婚妻子王同惠,赴山高路险的广西金秀大瑶山实地调查,由于调研中发生意外,妻子离世,费孝通也受伤,但悲痛之余他没有停下走进田野的脚步。他于1936年前往苏州吴江开弦工村调研,以此为基础写下了在学术界产生巨大影响的《江村经济》。在艰苦的抗战岁月,1938年,费孝通辗转到达抗战大后方昆明,15天后就一头扎进云南农村开展调查,先后完成了《禄村农田》等一批调查报告,以乡土社会为样本探索抗战胜利后如何建设国家的问题。新中国成立后,他仍然坚持田野调查,总是站在时代前沿,紧贴中国实际,跑遍了中国大陆除西藏以外的各个省区,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迈向人民的人类学”。费孝通一生追求“脚踏实地、胸怀全局、志在富民、皓首不移”,认为社会调研不能脱离广大人民利益。为学数十年,费孝通始终投身于对中国乡村的考察和思考,对中国农民的观察和了解,围绕中国现实问题“出主意、想办法、做好事、做实事”。在调研中,他以将心比心的研究理念,在实地观察中努力做到“坦白和诚实”,俯下身子深入田间与群众谈心对话;设身处地了解农民所思所想,“像是在亲人中向他们学习一样”。

    “科学地研究中国社会”。费孝通认为要通过实地观察体验,整理分析解释调研材料以达到认识中国社会的目的,因此在调研中他运用了很多科学方法。在只有359户1458人的江村调研时,他从消费、生产、分配、贸易、婚姻、习俗等多方面展现了一个中国典型乡村的生活全景,这种“解剖麻雀”式的调研方式,既综合各方面情况,又深入研究具体问题,在比较、概括、归纳中得出对乡土中国的共性认识。他先后20多次重返江村调研,即使90多岁高龄仍然前往,通过对相同的调研对象进行系统的跟踪性调研,总结揭示了乡土社会变迁中的规律和趋势。费孝通在晚年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更是倡导以科学的实践确立各民族对自己文化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为实现一个和平、平等、繁荣的人类社会而服务。


0
微博
微信公众号
今日头条
抖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