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制清凉的夏天
最近北方好几座城市都出现“火炉天气”,4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肆虐”,真是“日光煮水复成汤”,人们除了空调房不知“此外何处能清凉”。尽管“坐想微风过荷叶,梦成疏雨滴梧桐”,但天气依然“万瓦鳞鳞若火龙,日车不动汗珠融”。
我小时候,夏天一喊热,母亲就吵我:“心静自然凉,越喊热,便会越觉得热。”
其实,学会心理降温,是人生的一种修行。作家刘墉于去年大暑之日在公众号发布了一张名为《天竹青鸟》的画,画面是两只青鸟在落雪的天竹上嬉戏。青鸟的“青”跟天竹果实的“朱”是补色,叶子的“绿”跟“朱”也是补色,加上白雪对比,画面显得特别亮丽。在酷热的天气里看到这么一幅冬景,人的眼睛也仿佛变得清凉起来。
我曾经的同事苏老师也有刘墉这种雅好,喜欢画画。以前在乡村小学教书,全校老师挤在一间办公室内。暑假老师们都在学校培训学习,休息时,别人都摇着蒲扇寻个阴凉地儿凉快,苏老师便一人待在办公室里画画,画雪景,画“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画“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画完一幅,苏老师便把“冬景”贴墙上,一个暑假下来,整个办公室都被他的“严寒”作品覆盖。年轻的小孙老师,一进办公室就唱起“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还故意比划出瑟瑟发抖的动作,令人忍俊不禁。
在那个纳凉基本上全靠扇子的年代,这种“情景纳凉”和“行为艺术纳凉”给那些年的伏天增添了不少乐趣,也让我们从心理上降温不少。
苏老师是个慢性子,他有自己一套对付暑气的理论。他常说,夏天炎热,人的脾气也需降温,遇事一定要冷静三分钟,正反考虑,自己和自己辩论,等方方面面都考虑到了,再做决定也不迟。因为天热,人容易暴躁、冲动,冲动是魔鬼,唯有冷静可以降服得了这个魔鬼。
有一年暑假举行教师考试,大家坐教室等了半个小时试卷还没到,天那么热,教室窗户又小,闷得很。大家都待不住了,开始抱怨。唯有苏老师安静地端坐桌前,拿起笔开始在草纸上画画,一边画一边劝大家:“试卷晚了肯定有原因,我们安静等着就行。”雪花在他的笔尖一朵一朵降落,纷纷扬扬的大雪“下”了好几张纸。一个小时后,相关工作人员拿着试卷来了,说是路上他骑自行车栽沟里了,膝盖都磕破了,幸亏试卷没丢。看到这一幕,我们纷纷自责——刚才发牢骚实属不应该。
上周,我家里修缮老宅,建筑工人顶着烈日,站在架子上垒砖砌墙。我只在太阳地里站了两分钟,汗便顺着脸颊往下淌。我招呼工人们下来吃块西瓜,进屋凉快凉快,工人师傅却说:“不用,我们蹲在架子上抽根烟休息一下,再接着干。”我问他们:“不热吗?”一位师傅说:“热,但想起干完活回到家,冲个澡的工夫,媳妇已经将冰镇啤酒备好、饭菜上桌,便不觉得热了。”
在夏天,除了空调,我们还有很多方法自制清凉。如果说夏天是一块画布,那么乐观的心态、对生活的热爱绝对是最具清凉意味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