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馆情怀

来源:张金刚 浏览: 76

    有一次去北京出差,我提前做了攻略,跟着导航,在后海的阑珊夜色里,穿越老胡同,找到了那家网上好评的小饭馆,夹在临街诸多门店间,但招牌上“百年老号”的字样,让它格外抢眼。

    我与好友推门而入,店面狭小朴素,上下两层。一层正对门是柜台,旧式彩电播放着京味儿十足的剧集,食客众多。

    落座后,热情的大姐递上菜单,在北京生活多年的好友点了京味卤煮、炸咯吱、炸灌肠、酸辣瓜条,外加两碗北京炸酱面。菜、面陆续上桌,拍照即食,做法、味道着实正宗。窗外玉兰飘香,我们边吃边聊。邻座是举家从南方来的游客,我请兴致颇高的小伙给我和好友拍了张合影,小馆不大,客人坐得亲近,萍水相逢,一见如故。

    这味道、这体验、这情调,富有地方风味和烟火气息,令我着迷并深爱着小馆,爱它接着地气,抚着人心。

    我将小馆及其印象说与众好友听,大家顿生共情。有的说自己钟情于东城的卤煮老店,有的说去太原必光顾街头的刀削面馆,有的说若去保定,一定要尝尝胡同里的驴肉火烧小店,还有的说若去西安,老城墙根儿附近那家羊肉泡馍店不要错过……原来,对一座城的好感与记忆,也可以在街边寻常烟火的一粥一饭之间。

    小馆里,有合大众口味的地道美食,好吃实在,还能品味当地真实的烟火生活,邂逅真挚的人间情感。有一次我回到20多年前求学的保定,特意去了当年学校街道边一家我最爱的小馆。在那里,曾经独自或与最好的同学吃过平价的豆浆、凉皮、煎饼馃子……店主和蔼亲切,小馆里满溢着浓浓的饭菜香味,以及可贵的人情味。如今,小馆已换了装潢,我仍进去随便吃点东西,仅一口,眼前恍然皆是当年的情景:我与对坐的他或她,边吃边聊未来的打算,青春正飞扬……

    无论走过多少地方,吃过多少美食,对我长期或将一辈子生活的小城,我始终有着最深沉、最长情的眷恋。其中,很重要的一份眷恋,来自隐在小城中的那些“抓住我的胃”的特色小馆。下班夜归时,这些“深夜食堂”会给予我的心一分熨帖与温存,释放掉疲累与压力。

    我住的小城中心有家玉米面疙瘩馆,开在旧城七扭八拐的胡同里,已有二三十年。小馆主打我们当地人最爱的金黄喷香的玉米面疙瘩。铁锅里搅好,再搭配韭菜、鸡蛋、腌肉丁儿一炒,佐以芥梗丝黄豆、芹菜青辣椒、糖醋白菜心等小凉菜,及自制凉肉、浇汁豆腐、干煸豆角、铁锅乱炖、腌肉土豆片等家常菜,吃罢再来碗玉米面糊糊或杂粮粥……嗯,是儿时妈妈的味道!

    小馆主人是位酷爱丹青的大姐,忙碌之余,会挥毫泼墨。诸多花鸟跃然纸上,与小院鲜嫩的花花草草一起,为小馆平添了些许诗情雅趣。因此,小馆也成为小城书画爱好者切磋交流的场所。我也常来,除了赏画,更多是为填饱我那被工作整得“咕咕”乱叫的肚子。那段初涉职场打拼的岁月,是这小馆给了我极大的慰藉,一身疲惫入小馆,满血复活出小馆,我最初的模样,想必小馆都记得。我现在也时常到这小馆坐坐,想重逢年轻时的自己。

    与这家玉米面疙瘩馆可以赏画观花类似,有的小馆主打文艺气质,用书架装饰,可以边吃边看书,也颇受欢迎。

    近日,我登高赏秋,下得山来,已是饥肠辘辘。我一个人坐在山下那家熟悉的牛肉拉面馆里,静享一碗拉面的温情。硕大的黑陶碗里,绵长顺滑的面条团在喷香的牛骨汤中,配以卤煮牛肉片、青绿香菜段、红艳辣椒酱、香酥花生米,用筷子一搅,一挑,绝对有料!我“呼噜噜”吃完,腹饱肚圆,浑身冒汗,称得上是对自己的最佳犒赏。

    值得一提的是,有家开在老街之外、老树之下、闪烁着霓虹的小馆,吸引着小城中“有故事的人”前往欢聚。我和妻去过几次,木桌、木凳、小酒壶、小海碗、大骨头、精菜系,极简亦有品。这小馆有专属于我的故事:小馆所在的小院,20年前我和妻刚结婚时租住过。格局没变,坐在当年的“婚房”里静饮,一杯敬月光,一杯敬过往,一杯敬希望,欣喜于时光飞逝而我俩情感未变,日子幸福甜蜜。小馆往往还有自己的文化特色,比如这家小馆就有倡导词,贴在墙上,“好好吃饭,认真生活”,我喜欢这句话。

    味蕾上回味无穷的记忆,大抵来自隐于街市中的小馆,别小看一口粥、一碗面、一张饼、一杯茶……这些日常与朴素的美味,可留存一段故事,点燃一腔情感。最感动人心的从来不是什么华丽的东西,而是温暖与真情。

    小馆不大,隐在城中,三餐四季,烟火人生,安放情怀,熨帖人心。                    

                                        (张金刚)



0
微博
微信公众号
今日头条
抖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