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养自己的100种方法
一条关于“重新养育自己”的话题正在社交媒体上被热议。
在逃离、纠结或和解之外,许多深陷原生家庭泥沼的人,找到了新的人生解决方案——不停留在痛苦之中,而是展开行动,像对待一个新的生命那样,重新关照自己。
于是,我们发起了一次征集,试图了解大家都是如何重新养育自己的,并很快收到了300多份回答,或者说,攻略。
有人被匮乏感捆绑了整个童年,于是长大后在物质上给予自己空间和自由;有人从小到大被否定、打压,于是试图寻找“快乐成长”的可能;有人在重男轻女的环境长大,于是决定自己珍视自己,为自己的人生争取机会……
一个叫@Zoey的女孩说:我经常觉得好像有两个自己,一个是长大了的自己,一个是小时候的自己。每次看到同龄人在人生路上走得很快的时候,我就一直安慰小时候的自己,你别怕啊别担心啊,别人有的你都会有的。
然后,变化好像真的发生了。
VS匮乏感
@里里 25岁 女
童年时期,家里条件不是很好,于是下馆子、吃水果都要规定在专门的时间。小学毕业,父母之间累积的问题在一朝之间爆发,他们几乎以最难看的方式让婚姻草草收场,母亲带着两个未成年的孩子在娘家开始了看人眼色、寄人篱下的生活,我不仅成为了一个花钱缩手缩脚的人,我还被迫长大,成为了一个“小大人”。物质的匮乏伴随着情感的缺失,“懂事”成为了我最大的标签也是我最想要摆脱的枷锁。
从自己能够独立挣钱开始,与其说是养自己,倒不如说一直在自己抚平自己这些年的渴望与创伤。
在物质方面,我会对小时候很羡慕但是没能拥有的东西进行盲目购买,比如买各种各样的笔记本。去公园或者游乐园,朋友们都会记得要给我买一个吹泡泡玩具,我的行程才算圆满。当天突然有自己想吃的东西,一定要吃到。最重要的,如果在工作上有什么进步,或者一些特殊的节日,会给自己买礼物或者买花来奖励自己。工作以来,我生日的第一份礼物都是自己为自己订的一束花。不为别的,就是为了让自己开心。
@SO零零 24岁 女
小时候家里穷,直到我上初中那年才把债还清。有些知道我家庭状况的同学总会嘲笑我,“她家的门好破”“你家都没有湖南台吗”等等,这些话像天上砸下的冰雹,让尚未形成三观的幼小的我无处躲藏。
我没有自己的房间,常常羡慕《家有儿女》里的小雪和刘星能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小天地,幻想着要是我有房间该怎么布置才好看。我也买不起课外书,只能把学校里发的作文书翻来覆去地看,有的看了二三十遍,封面连同前几页都掉到不知哪里去了。临近寒暑假学校会发好几本作文书,我放进书包忍着不看,就为了能在假期里有书可看。自那时起,拥有属于自己的房间便成了一个奢侈的愿望。
前些日子我去杭州实习,第一次在这个世界上拥有了自己的小屋。它只有20平米,而且只是暂时属于我,但它却是我能够实实在在握住的幸福,我给它取名为“快乐小屋”。入住那天我忙活到半夜,把所有的东西按自己的习惯摆好,又把房间清扫干净。打开香薰躺在床上那一刻,我爱上了这个世界。如今我即将毕业,我想一定会有那么一天,我会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洒满阳光的房间。
@皮皮 25岁 女
说出来可能有些夸张。我初潮的时候姐姐教我用卫生巾,她跟我说,妈妈告诉她,如果卫生巾中间的血迹不是很多,洗完澡后要接着用。一片卫生巾用第二次我会觉得膈应,但是妈妈知道了我没用第二次就说了我浪费,所以我就决定少换卫生巾,甚至一天只用那一片。后面因为这个问题我得了阴道炎,身上有很大的味道。我真的打了很多次腹稿,而鼓起勇气告诉妈妈的时候,妈妈说没事的,臭的话就多洗洗。每当上学的时候有人闻到臭味,我就会害怕是不是自己的味道。虽然这是一件小事,但上大学后更夸张了,上小号的时候,一旦用两张纸巾的时候我就会特别焦虑,那时候觉得是浪费,实际上是觉得自己不配,真的卑微。
工作后我遇到了同事。他告诉我,他感觉我永远在将就,点外卖的时候会为了几块钱选择其他的,明明自己原本想吃的也就贵几块钱。我才发现,我的选择太少了,一直对自己很苛刻,一直审判自己,我告诉自己不能快乐,不然就是背叛了父母,背叛了过去的自己。
25年的生活习性让我不可能马上改变,我的同事给了我一个温和的建议,如果真的很想吃一样东西,如果不超过我的预算,那么就直接买下;如果超过预算了,差价在8-10块之间浮动,那也吃;如果超过预算太多,就不吃,如果特别特别想吃那就叫上朋友一起吃。
一开始执行的时候肯定不顺畅,他就说那再设定一个时间,在15分钟内解决。于是,我渐渐明白了自己的需求。以吃饭这件小事辐射到其他事情上,比如打扫家务我不想做,那我可以花钱去找人打扫,如果超过预算那就自己做吧,然后会感觉自己赚到了找人做家务的钱。
现在我遇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就买下;如果超过预算就拉倒,不买也不会后悔。
@苏 36岁 女
我母亲见不得女孩子打扮,她自己也不打扮。洗脸用清水,洗头发用肥皂,甚至剪头发都是自己操刀,剪不到后面就让父亲帮忙。家里没有任何化妆品,小时候幼儿园表演节目需要涂口红,找了半天都找不出一支,最后还是问别人借的。她不买衣饰,觉得打扮费钱又费事,所以我从小都很少有新衣穿,在亲戚们的旧衣服堆里滚着长大,读高中时除去校服只有一条裤子,如果洗了就不能出门,外套底下是小学时候的毛衣,袖口都裂开了但只要看不见就还能再穿。她也不喜欢我留长头发,更不会梳头,我早早学会了自己编麻花辫,最喜欢迪士尼的长发公主。每个被妈妈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女孩都是我心里暗暗羡慕的对象。
工作之后,体制内出身的母亲总对我不满意,觉得行业不体面,回报也少。每个月关注我的花销情况,看到我买了什么她没见过的新衣饰就不高兴。经过许多年的抗争,我终于摆脱了她的控制,再也不在意她的看法,我不纠结于她是不是爱我,那时我突然觉得,我可以把自己当做我的女儿,重新养一遍,给予自己全部的爱。
我罗列了种种小时候没有被母亲满足的愿望:一条白纱裙,一只漂亮书包,颜色靓丽的口红,梳得花样百出的头发,不让买的漫画书,承诺了却失信的旅行……然后发现,很多愿望在我经济独立后已经实现,还有很多愿望已经失效,在这些愿望背后我看到了我从小想要成为的样子:花枝招展的女孩子。
于是我顺应这个心愿,尝试不同风格的衣服,搞五颜六色的头发,一套一套拍写真,做各种奇诡造型,出国旅行与短居,竭尽所有花枝招展地过日子。我学会了做夸张的妆造,和摄影师合作拍主题写真,甚至自己也开始给女孩子们化妆拍照。对美的呈现有了更深的了解,哪怕奇装异服上街也从容。想打扮成什么样就什么样,完全无惧他人目光,跳出我母亲的评价体系,从此解放了我自己。
VS被忽视
@王二真 32岁 女
情感需求长期被忽视,导致爱无能,也分不清什么是爱。28岁时离婚是一个契机,29岁时,我认识了一个男生,在他的帮助下我开始阅读。
一开始是他带我共读,并送我他挑选的书籍(当时很迷茫,完全不知道该读什么)。慢慢地,我自己跟着兴趣去阅读。第一年只能读20本左右,第二、三年平均在40-60本之间。我在阅读里发现了知识和智识上的乐趣,视野更广阔了。开始肯定自己作为人的存在的价值,恢复了人的感知力。
@孙宝 25岁 女
父亲特别妈宝,不成熟,毫无上进心,对家庭和孩子没有责任心,买彩票成瘾,现在五十多岁身上存款不超过500;母亲非常残忍,离婚之后十几年没有来看过我。导致我从小非常缺爱、自卑、习惯以冲突和对抗的姿态面对这个世界。并且从小生活在物质的缺乏感中,非常没有安全感,对钱看得很重。
这几年陆陆续续在写公众号,在文章里写自己的原生家庭,剖析自己的痛苦。我发现,在大量阅读、思考与实践之后,我已经重建了自己的精神世界,我现在有能力选择自己想过的生活了。
如果非要说契机的话,那就是2020年全红婵拿冠军的时候,有采访说她家里穷,她都没去过动物园、游乐场,我当时听到了心里很酸,心想我都20多岁了,我也没去过动物园。但是转念又想,现在我自己也可以去了啊,为什么我不能自己带自己去呢?纠结悲惨的童年没有啥意义,既然已经成功活下来了,不如想想怎么过好以后的人生。
VS被打压
@Paola 26岁 女
家人对我有非常高的期待,不允许我对任何事情骄傲一点点。这种方式也被我内化了,我很刻薄地对待自己,每天都打压自己,每天幻想如果怎么样,我才会过上好的生活。有天参加活动,导师说,生活中没有什么至暗时刻,生活就是这样的。我才忽然明白,现在的生活就是生活,而不是达到某一个期待值以上的才是生活。
首先要像养小动物一样,养得好的小动物是皮毛油光水滑的。我之前不关心吃了什么,就喜欢重油重盐的食物,现在点外卖都说不要鸡精、味精、酱油。喝水也开始买矿泉水。每天认真烫脚,到晚上10:30左右就睡觉。开始报一些之前觉得花钱、没勇气尝试的课,例如游泳,之后还打算学乐器和另一门语言。
我更在乎自己了,自己就是自己最爱的人。也更关注内心了,每天都要写今天收获的3件事。现在,哪怕遇到糟糕极了的事情,我也能很快缓过来继续前进了。
@久苔 22岁 女
从小习惯了讨好所有人,大学毕业,进入了一家好公司,最大的感受就是获得了从未有过的松弛和快乐。没有人整天盯着我是不是出错、是不是没有认真工作,没有人总在想纠正我的行为、认为我这里不对那里不对,没有人总在用责骂、冷战和羞辱来逼迫我做一些决定。
让我感受最深的一件事情是我和办公室里制冰机的“交往”。这是一台在我入职时装进来的制冰机,装进来当天同事姐姐就对我说“想喝冰随时去拿”,其他同事也是马上就去拿冰。但我一直到第二周才开始敢去拿冰,在这之前,我总在害怕因为去拿冰而遭受同事的非议、给同事留下不好的印象,诸如“怎么这么爱喝冰的”“怎么这么爱薅公司羊毛”之类。于是我等待同事邀请,最好是装了直接给我。然而实际上没有任何人会仅仅因为拿冰就对我产生负面印象,更不用说我其实根本不必去在意这种事情。
我的同事都是很好的人,比我年长十几岁,把我当小妹妹照顾,也很尊重我。从小生活在没有个人边界的家庭里,让我一开始难以习惯这样的氛围,我像一只浑身敏感的小动物,一点风吹草动我都要担心是不是做错什么事被人讨厌了,习惯性地想要讨好他们。他们的尊重反倒让我无所适从。
但我内心是渴望重新掌握自己的,所以这个环境让我重新开始学习如何尊重自己、理解和认同自己。我把自己麻木的感官和喜好都重新激活,我在任何想喝冰的时候去拿冰,拒绝自己不想吃的食物,大胆地向老板请假去给心爱的人过生日,不再以态度上的勤奋作为讨好老板的手段,而是规划好时间认真做事。重视自己感受、掌握自己的一切,就是我养育、疼爱自己的方式。
我从一个没有喜好、来者不拒,无法说no、没有脾气因而受到许多伤害的老好人,成为了爱憎分明、喜好明确,更爱自己也更能掌控自己的人。我变得自由而鲜亮了。
VS被控制
@Victor 26岁 男
被家庭规划人生,在体制内工作。我选择辞职,自学数学和计算机,申请国外AI研究生。人工智能研究生在读,仍然在路上。
@远远子 20岁 女
我的父母会为我做全部决定,他们夸我很“乖”,我的人生每一步路都在他们的意料之中,不好也不坏。我发现我有指令创伤,如果别人不告诉我“去做什么事”,我就不会做,在自己的房间我也不会去整理布置除非有人命令我。我上大学之后,因为交际能力不行,我没有加入学生组织和社团,很少参加活动,甚至错过了考试,被排除在主流之外,这是我第一次“脱轨”,就像一个噩梦终于成真了。看到新认识的朋友因为吃到了晴王蛋糕而开心,我意识到有人是在真正地爱生活,用自己的方式。我大概成了所有同学眼里的怪胎,我发现我不喜欢化妆,不喜欢很早到教室,不喜欢说漂亮话,不喜欢基本上靠自学的大学,不喜欢所有人都在假装享受它。我第一次逃课,第一次主动和别人搭讪,因为她的头发颜色很好看,第一次一个人躺在草地上什么都不干,逃掉年级大会就为了吃午饭,也因为发现了真诚的自己遇到了新朋友。或许“重新养自己”是一件很难的事,但是我现在很容易感到开心,经常傻乐,因为课堂上的一个玩笑可以笑一整天,也会选择在一个有很多事要做的夜晚一个人看一部电影。我不能说我变得更爱自己了,但是我确实更爱我的生活了。
@喵喵 31岁 女
当我犯错的时候,父母都会比较激烈地批评我,并且常用“某方面你能力不行”的措辞。当我发现我为了追求不犯错,错过了很多机会时,我觉得我必须要改变了。从自己擅长的地方开始,在两种选择都还可以的时候,总是选更冒险的那一个。对不认识的人产生好奇的时候,硬着头皮去搭讪。每一次我顶着内心的阻力开口的时候,不管事情有没有办成,我发现心里都感觉到更轻松了,而且结果大多比我预想的更好。
我做事情的动力更充足了,更愿意去追求那些可能会失败,但我真的很想要的东西。例如,我公开场合更敢开口提问了,就算说错,我也算犯下一个让自己印象深刻的错误。几个月前,在一个会议上,主持人询问还有没有人要发言,我头脑一热举手发言,我自认为讲得很一般,但事后很多人记住了我。
文/节选“人物”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