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求学经历:峥嵘岁月师生情(上)

来源:杨岚 浏览: 20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从1914年春至1918年夏,毛泽东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以下简称“一师”)求学,在这里他遇到了杨昌济、袁仲谦等一批知识渊博、治学严谨、思想开明的老师。春风化雨育桃李,润物无声洒春晖,在这段时间里,毛泽东的方方面面都受到了老师们的影响。

立志修身指路人

    1936年,毛泽东在同斯诺谈论求学经历时说:“给我印象最深的教员是杨昌济。”杨昌济,湖南长沙人,是毛泽东的修身学老师,后成为毛泽东的岳父。他高尚的人格、坚定的信念和良好的习惯深深影响着毛泽东。

    毛泽东向来是个不盲从的学生,但每逢杨先生讲课,他总是专心致志,详记笔记,生怕漏了一言半语。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杨昌济认为修身的前提是立志,目的在于实践,他鼓励学生立志做有益于社会的正大光明的人。在杨昌济看来,修身不是为了仕途,而是为了服务于社会,这与以往儒家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截然不同的。1918年4月,毛泽东等发起成立进步团体新民学会,会员“大都系杨怀中先生的学生,与闻杨怀中先生的绪论”,他们“作成一种奋斗的和向上的人生观”,为救国救民而深入研究中国问题,立志“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可以说新民学会的成立与众人志向的萌发,与杨昌济的教育关系紧密。毛泽东也深受影响,他在求学中培育出追求真理的执着精神,支撑着他在经过一条曲折的探索之路后,成为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杨昌济还主张德智体“三育并举”“身心并完”,生活中最爱洗冷水浴、静坐、长途步行。受杨先生的影响,毛泽东从未间断冷水浴锻炼,还独创了“日光浴”“风浴”“雨浴”。在老师的鼓励和指导下,1917年毛泽东以“二十八画生”的笔名在《新青年》上发表《体育之研究》,文中提倡奋斗向上的人生观和武勇世风,道出教育的内涵,影响深远。

“多亏袁大胡子”

    “学校里有一个国文教员,学生给他起了‘袁大胡子’的绰号。他嘲笑我的作文,说它是新闻记者的手笔。他看不起我视为楷模的梁启超,认为他半通不通。我只得改变文风。我钻研韩愈的文章,学会了古文文体。所以多亏袁大胡子,今天我在必要时仍然能够写出一篇过得去的文言文。”这位让毛泽东念念不忘的“袁大胡子”,就是他的国文老师袁仲谦。



0
微博
微信公众号
今日头条
抖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