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母婴室成为现代城市的“文明标配”
“900公里高速,没找到一个能用的母婴室。”不久前,家住天津市的张先生开车带着老婆和3个月大的儿子赶回河南老家的经历,上了新闻热搜。
张先生表示,他的手机导航显示,从天津市河东区到河南省南阳市,高速公路会途经30多个服务区,然而他路过和停靠了近20个服务区,只有2个服务区有母婴室。这2个母婴室,一个未启用,另一个堆满杂物。无奈之下,张先生夫妇一路上给孩子喂奶、换尿布、冲洗屁股等都只能在车内进行。
公共场所配置母婴室,是对母婴群体的人文关怀,是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政府部门一直以来积极推动解决的民生问题。2021年11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5个部门联合印发的《母乳喂养促进行动计划(2021—2025年)》提出,到2025年,公共场所母婴设施配置率达到80%以上。
近几年,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地方开始推进母婴室建设,相关标准和规范也在不断完善。然而,从目前的成效来看,母婴室的建设与公众的预期之间仍存在较大差距。除了数量不足外,有的即使建成了,也形同虚设,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一些母婴室和残疾人卫生间混在一起,卫生条件和基础设施让人一言难尽;有的被挪作他用,成为“吸烟室”“化妆间”“直播间”;更有一些母婴室长期“铁将军把门”,沦为摆设。凡此种种,反映出各地普遍存在对母婴室重要性认识不足、监管不到位、日常维护没跟上等问题。
小小母婴室,关系大民生。政府除了要大力推进公共场所母婴室的建设外,还要加强对母婴室的监管力度,制定政策和标准,必要时将公共场所母婴室的维护纳入强制性规范,杜绝“建成后闲置”“挪作他用”等问题。相关监管部门应督促各公共场所主体自觉承担责任,安排专人做好母婴室的日常清洁和维护工作,让母婴群体的需求得到及时、有效地满足。同时,各地各部门也要加大宣传力度,让全社会成员共同参与到母婴室的建设和监管中来,合力推进“生育友好型”社会的形成。
一个设施齐全、环境温馨的母婴室,既能给哺乳妈妈带来安全和尊严,也是一座城市文明化程度的最好体现。母婴室不仅要有,还要能用。期待数量充足、配套齐全、管护到位的母婴室遍地开花,成为现代城市的“文明标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