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花馍过龙年

来源:褚向群 浏览: 38

2 综合.jpg2 综合.jpg2 综合.jpg

    1月28日,西安歌思泊书斋,一群小学生在刘老师的指导下,正在学做陕西花馍。

    花馍也称“面花”,是陕西民间面塑艺术的代表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其传统技艺被列入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花馍的制作不仅是“比谁手巧”,更是体现了农妇的心灵手巧和艺术想象力。它不仅具有食用功能,还极具观赏价值,被认为是我国民间艺术的奇葩。


    近几年来,随着人们追随中国文化风潮的鹊起,花馍已经成为许多单位喜庆赠送礼品,更是大多市民表达喜庆感情的助兴物品,小宝宝满月,孩子过生日,耄耋老者喜寿等,花馍是必不可少的餐桌食品。

    或许是人类对于美好的祝愿与向往都有类似的情结,陕西的花馍在造型设计上与西方的蛋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越是隆重的场合,花馍的层数越高,花样造型更复杂多样。其外观栩栩如生、色泽靓丽,观赏价值已远远超过了食用价值。人们选用花馍不在于食用,而是更相信这样的花馍吃下去能够祛病除灾、吉祥如意,带来一整年的好彩头。

    花馍的制作技艺如同的它的外观一样复杂多变,最重要的还是靠制作者的手工技巧。其使用工具无非是普通的剪刀、梳子,而其造型、绘色都是出于一个制作艺人的熟稔经验,利用双手的揉、捏、切、挑等技法独自完成一个复杂的花馍造型。第一步需要做好发面引子,第二步才是和面,面的软硬程度对面花是否能够一次成型并且不干裂起着关键作用。第三步是造型,将心中已有的样式凭空捏造出来,其中会搭配红枣、核桃等坚果辅。

    指导老师叫刘淑梅,是陕西花馍制作非遗传承人,陕西省民俗学会餐饮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刘老师多年来潜心钻研花馍制作技艺,不仅传承了以花馍为载体的多彩民俗文化,而且赋予花馍新的意义,将传统花馍升级换代为3.0版本果蔬花馍。她从2020年开始为社区、学校、幼儿园、旅行社、酒店开展研学讲课,传播非遗文化。刘老师告诉我,考虑到孩子们刚接触花馍制作,龙馍只做了两层,且造型简单。但就是这样,已经使得孩子们兴奋得嗷嗷直叫了。

    艺术于生活而言不过是一种衍生品,因为有了人们对食物的敬畏,才有了食物于生活之上的艺术升华。民间艺术的奇特在于,艺术服务于生活,它并不会高于生活而存在,令人惊艳的传承之美,不过是市井生活中人们对美好日子的期盼。在整整两个小时的制作过程中,孩子们幼小的心灵接受了中华文化的熏陶。

 图/文 褚向群


0
微博
微信公众号
今日头条
抖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