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能自我改造的人,才能改造别人”(下)
——周恩来的自我批评思想
批评与自我批评是中国共产党长期形成的优良作风。周恩来堪称践行自我批评思想的楷模,他的一生都在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
强调自我批评,
同时接受他人批评
周恩来在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时,并没有将批评他人与自我批评割裂开来,而是善于综合运用批评和自我批评,以达到改造自己和改造他人的目的。周恩来认为,要想改造思想,不仅要“批评自己”,还要“接受批评”。周恩来曾经提出的批评公式是,“批评自己—批评别人—接受批评”。
首先,自我批评是使他人虚心接受批评的前提。在周恩来看来,只有自己主动地反思自身存在的问题,在别人面前做好表率,这样在批评别人的时候才能使他们不会有抵触情绪和不满心理,更容易接受自己的批评建议,反之则会产生不服气的心理,造成不必要的误会和对权威的怀疑。因此,出于团结和进步的目的,先做自我批评的表率更有利于党内互相批评和主动自我批评的开展,有利于形成良好的革命氛围和进步之风。
其次,互相批评是为了更好地进行自我反省。即在批评和自我批评中自我批评是更为关键的部分,但是在现实条件下,由于受到现实情况、认识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很多时候人们不能立马意识到自己的错误,需要旁观者提出并加以指正,所以“只有自我批评,没有了互相批评也是不行的”。只有善于吸收采纳他人的批评指正,才能更好地纠正自身的缺点,更好地进行总结、反思和自我批评。
再次,在开展自我批评的时候,周恩来总是注意虚心接受他人的批评,通过大家的批评建议更好地反思自己。批评与自我批评相结合正是周恩来思想政治工作的高明之处,也是周恩来进行自我批评的重要特色。周恩来要求党员要乐于接受他人的指正,他指出,“应该欢迎同志们开刀治病,不应该仇恨医生,真正的共产党员不能见病不治,更不能讳疾忌医”。在他看来,虚心接受批评不仅关系到自身的良好发展,更是为了全体共产党人的成熟和进步,因此需要“长期地摸索、学习、锻炼”。
批评“应该公之于众”
周恩来有个观点,“错误要逢人就讲”,他指出,“犯了错误,不要当包袱,要把它丢开,丢开了还不算,还应该公之于众,做自我批评,这不仅可以教育自己,同时也能帮助别人少犯这样的错误”。在公开场合坦率进行自我批评,不仅有利于升华自我,更有利于带动大家主动自我革新,在全党形成良好的自我批评氛围。针对一些党员干部碍于情面,担心公开批评丢掉威严的情况,周恩来认为这样是完全不正确的。他指出,“作自我批评的人,决心去掉包袱的人,就应该有这个准备,准备在一个时期内遭到冷遇”。他认为,领导是人民的勤务员,与人民地位是平等的,只要目的是为了个人进步、为了更好地服务人民,就不应太过在意个人脸面。只有将自己的不足之处主动地讲出来,才能够更加客观认识自己和改正不足,同时影响和带动他人主动进行自我批评。
1951年9月29日,在《关于知识分子的改造问题》的报告中,周恩来多次表达了自我批评的重要性。他回忆了过去自我改造的经历,态度诚恳地表示要积极进行自我批评,将自己的切身经验和体悟与大家分享。许多当事人对这场报告都十分印象深刻,有的听众回忆,没有见过哪位领导人能够如此坦然地在公开场合说出自己的错误,真诚地进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