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人社交指南

来源:文/综合工人日报、大象新闻、“科普中国”微信公众号、齐鲁壹点、浙江日报“潮”新闻 浏览: 113

    “i人”和“e人”是网络用语,分别对应MBTI人格测试中的两种主要性格类型,其中“i人”指的是性格内敛、内向的人,而“e人”则指性格外向、喜欢社交的人。

轻徒步 主打社交与治愈

    “五一”假期,游人如织。据交通部门初步统计显示,5月1日至5日,全社会跨区人员流动量预计约13.6亿人次,人头攒动的背后是旅游市场从复苏走向繁荣的迹象。

    在这当中,出入境旅游与跨省旅游虽然依旧是热度不减的玩法,但也有不少人将步调放缓,把自己“扔”进了更纯粹的山川湖海里。在户外运动关注度日益攀升的当下,轻徒步对年轻人的吸引力更是成倍攀升。

    快速上手的户外技巧、相同兴趣的圈子社交以及门槛较低的活动体验,使得轻徒步这种便捷出游方式得以走俏,找到方法治愈内耗的“脆皮年轻人”也将小众旅游平台捧出了圈,轻徒步生意的流量更加触手可得。

年轻人迷上徒步,从社交开始

    每个周六的来临,是沈佳煦近期最期待的事,五天工作日给身上积累的一身“班味”全靠着这一天冲洗干净。从城市里的洞穴探险到近郊的轻徒步,都调动起了沈佳煦对户外的兴趣。相比于重装徒步需要背负帐篷、睡袋、炉具等工具的长距离、长时间户外运动,轻徒步是一种更精简、更随性的不设限运动。

    一开始,沈佳煦是在朋友的强烈邀约下不情愿地报了名,因为在此之前她毫无户外经验,也不是个运动健身爱好者,但在初尝试之后,便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轻户外的运动强度比我想象得小很多,更主要的是可以拓宽圈子,这种大家都会把手机放下几小时的场景太少了,所以更显得可贵。”沈佳煦聊到被轻徒步吸引的重要原因。

    她回想起第一次参加的项目是在重庆市区内参加“城市慢行”的活动, 过程中会步行,也会乘坐轨道交通。从罗汉寺出发,到新华日报社分社参观,再到天主教堂若瑟堂见证19世纪末的历史、到巴曼子墓倾听巴国故事,然后打卡通远门古城墙遗址、皇冠大扶梯,最后到磁器口用逛吃逛吃结束行程。

    虽然沈佳煦是土生土长的重庆人,但像这样花一天时间去重新细细了解这座熟悉的城市的机会,并不多。碰巧的是,和她一起参与“城市慢行”的领队和团友都年纪相仿,大多数是“i人”,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想法就是逼着自己出来走走,拓展一下交际圈。

    这次交流后,沈佳煦和团里的几个人成了户外搭子,后来一起去过霍比特小环、天眼洞、漆树堂和山林湖场。“这些路线都是当天往返,适合户外新手,既可以建立兴趣,更可以快速解压,一天下来虽然体力消耗了不少,但整个人却像充满了电一样。”

    与沈佳煦不同,唐倩是个户外运动的老手,但近一年来由于工作的原因,她只能参加一些轻徒步运动,算是过把瘾,也算是玩点不一样的。唐倩表示,通过几次轻徒步运动,她收获了更大的成就感。

    “以前我在队里总是需要其他‘大佬’帮助和带领,但是现在在队里,除了领队之外,我基本上可以帮助队员解决各种大小困难,这种感觉挺好的。”唐倩对锌刻度表示,之后她会考虑报名兼职领队,给自己的经验找到用武之地。

    其实翻看小红书、微博、豆瓣等平台也能够看到,迷上户外运动的年轻人越来越多。豆瓣上,“爱旅行(旅游,驴友,骑行,穷游)”“周末爬山”“一起去旅行”等小组都有用户时常发布周末轻徒步的需求,分享私藏的小众景点。小红书上,轻徒步爱好者也会分享自己的详细经验,例如交通方式、周边餐饮以及不同目的地适配的穿搭等。

    在吸氧“洗肺”、锻炼身体的优点之余,年轻人迷上轻徒步的原因,其实也与社交紧密相连。

生活中,戴个冷漠面具

    这是一次极具i人特征的访谈。

    前两天,身为i人的记者,首先发了条朋友圈,预告了此次采访。

    这条朋友圈像一条鱼饵一样,静置了半个多小时之后,开始吸引一部分i人留言,婉转地表示愿意接受采访——如果直接向对方提出采访,多半会直接拒绝。

    当i人“样本”数量足够之后,记者为了避免通过电话(微信电话)采访所产生的尴尬与不适(同样考虑采访对象的感受),准备了一个问卷。这样通过文字并且隔着网线的采访,对i人来说,是放松且能直面自我的。

    其间,有部分i人还向记者主动发来信息,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而部分i人犹犹豫豫之后选择忽视答卷——相识的程度不同,对i人来说,距离感的分野就会极其明显。

    这更像是一次集体的心灵契合:害怕打招呼,是绝大多数i人的自我认知。

    “如果路上碰到同学,老师,我都会背过身去,或者躲开。”一名受访者还提到,自己时常在社交活动中纠结,“有时候朋友来找我玩,我不太想出去,又会担心她们以为我是不喜欢跟她们玩,只能找各种理由推脱。”

    i人普遍抗拒与陌生人直接交流。一名受访者前些天得知他家附近有个花园准备甩卖处理园内的植物,他无数次想要联系对方,但下意识又非常排斥沟通。当他终于下定决心沟通时,“已经卖光了”,而且类似的情况已经发生多次。更有甚者,本职工作就是记者的一名受访者,却有电话恐惧症,每次联系采访对象,都要做足心理建设。

    i人较“宅”,喜欢独处或较少社交的活动。一名受访者告诉记者,最近流行的所谓citywalk,他早就已经把它当成一种独处的活动:周末的下午,会去长江的江心洲走走,会找个咖啡店或便利店坐下,看看骑行的人、跑步的人、露营的人,就足以让身心愉悦。

职场上,穿件社牛外衣

    在当今社会的快节奏和高竞争里,i人会感到压力和挑战。

    毕竟,当代职场上,每个人需要接触大量的人和信息,浅社交的实际需求量是大于深度社交的,e人便能发挥所谓“社牛”的长处。他们在浅社交中获得的益处,大于还没来得及跟别人建立链接的i人。

    但有意思的是,此次参与访谈、并认为自己属于i人的,却分属于医生、设计、文案、商务、金融、记者、公职人员等行业,乍一看,多为e人占优势的职业。

    正如好几名受访者直言:自己虽然因为不够“跳脱”、不会“表现”而失去很多机会,但他们并不缺乏勇气。

    一名受访者告诉记者:“如果有需要,我可以披上‘社牛’的外衣。”每次到基层参加义诊,就是身为医生的他“变身”之时。虽然内心很怕参加人多的活动,但面对热情的乡亲,他还是参与大量交流和活动,也确实帮助他们解决了不少问题,获得极高的职业价值感。

    同时,共情、严谨、务实、独立、细心,这几个词在采访中被频繁提起。在职场中,拥有此类特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社交能力不足的问题,或许能够更加胜任工作。例如一名古籍修复师表示自己不喜欢社交,更喜欢和文物古籍打交道,内敛的性格能帮助其完成精细的修复工作。

    采访中的一名人力资源部门从业人员也表示:“i人在适应工作后,能够提出独特的观点和解决方案,带来更多的价值。”

    而且,当我们把目光拉长到整个生命史的维度时,则会发现“独处”其实是人生的一种常态。虽然每个人都生活在各类关系网络里,但许多时候人都是需要独自去完成很多事项或者需要独自与自己相处的。而此时的i人,或许更有经验应对这样的人生境遇。

    “人格测试有利于自我认识和自我接纳,很多人经常坚持固有观念,例如,认为外向比内向好,执行力强比理想化好等,或者相反,并把这种质疑内化为自我要求,导致每天内心充满痛苦和纠结。”专业人士说,人格没有优劣之分。

    过度依赖人格测试结果,容易形成一种自我暗示。有人找工作、找对象,甚至报考学校都要参考性格分类,将它作为颠扑不破的真理,并试图用以指导生活,这并不是一种良性导向。目前,MBTI缺少科学的证明,即使是多道答题问卷,测试结果也不尽相同。

    “实际上,随着自我突破,测试结果是可以发生变化的,例如,一个人以前很内向,做了销售工作后,通过长期训练,可能变得比较外向。”

    专业人士建议,职场中的i人可以多专注工作本身,不要过于在意与同事的关系,也避免总是脑补别人的评价,尤其是负面评价。遇到问题先从环境找原因,不必过度内耗,避免陷入自我怀疑状态。

    “要认识到工作只是生活的一部分,有一个正确的心态,不要因为工作全盘否定自己。”职场i人不要害怕自己被贴上“不好相处”的标签,要找到并善于利用性格中的优势,发挥特长。

    年轻人可以通过人格测试了解自己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扬长避短,减少因不自知带来的无谓内耗,也可以通过有针对性、有计划地突破不擅长的方面,完善自我。

    没有任何一个人格标签,能完整覆盖所有人,或者说,每一个个体都是具有独特性和同一性的。他人会同你有相似的地方,也固然有完全不相同之处,纵使你们测出了同一个人格类型。

    “所以,不如把 MBTI 当个梗玩玩就好了,而你的人生依然拥有无限可能性。”

    文/综合工人日报、大象新闻、“科普中国”微信公众号、齐鲁壹点、浙江日报“潮”新闻

    i人社交攻略看完了,那么关于e人社交都有哪些指南?扫描二维码立刻观看!

411.jpg


0
微博
微信公众号
今日头条
抖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