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片区经济发展
未央 西咸 经开今年这么干
本报讯 (全媒体记者 唐玉洁) 6月7日,西安市举行“聚力‘八个新突破’创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西安实践取得新成效”系列新闻发布会。会上,介绍了未央区、西咸新区、经开区,推进片区经济发展中的新举措。
打造“立起来的都市工业园”
2024年,未央区将大力推动片区发展。在六村堡片区,推动未央国际科创中心、高仙机器人等项目开建,争取草滩八路以西土地获批。在徐家湾片区,提高航空发动机产业本地配套率;助推西核东区新厂房建设,持续扩产提能;10月未央金融中心交付使用,年底未央龙湖天街开业运营。在未央湖片区,发挥武德路科创街区的优势,完成科创成果转化项目10个以上;围绕未央湖打造微短剧拍摄基地、新媒体产业园和文创街区,抢占发展新赛道。在未央路片区,打造更多甲级写字楼和特色楼宇,持续壮大商圈经济、楼宇经济、总部经济。在汉长安城片区,推动米禾农场等更多农文旅项目落地等。
在六村堡片区打造的“立起来的都市工业园”,目前已完成规划调整、成本核算、产业定位、政策匹配,近期将出让第一批次2个地块约155亩土地,实现未央都市工业园开发的实质性破题。
下一步,未央区将提速土地整理,积极推进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方案批复和详细规划审批,有序高效拆除片区内现有建筑物和构筑物,同步启动清表、文勘等工作,实现 “标准地”供地,确保企业拿地即开工。提速配套建设,启动尚耘路等主干道路施工,推进水电气等配套建设,同步在园区内布局生活性服务业,打造“三生融合”的宜业宜居环境。提速招商引资,围绕生命科学、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谋篇布局”,按照亩均产值、亩均税收、单位能耗等指标严格筛选入园企业,吸引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入驻,推动“工业上楼”。
推进“4+1”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2024年,西咸新区将加快推进“4+1”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做强产业竞争力。在“4+1”现代化产业体系基础上,面向国家发展所需,紧扣产业创新所向,明确了21个细分产业发展方向,启动编制了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和产业倍增计划,促进产业规模提级发展,全年力争“4+1”产业规模突破1200亿元。
全面落实新一轮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探索“学科+产业”等新型创新模式,不断增强产业的集成创新和协同创新能力。把秦创原十大特色产业园区作为推动产业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承载和关键抓手。聚焦特色产业发展方向,进一步细化园区产业定位,优化园区空间布局,加大专业化、综合性配套供给,让更多的优质企业在园区得到发展壮大。
同时,西咸新区将狠抓重大项目达产达效,通过重大项目领导包抓机制,推动项目早落地、早开工、早建成。推动隆基二期项目、陕煤研究院、秦川高档工业母机创新基地项目全面投产;推动同力重工智能化升级、中车西安车辆厂扩产扩能等项目加快实施。以“链主企业”为带动,强化“链长制”工作机制,聚焦招引行业领军企业,建立“小升规”培育长效机制,深入实施“登高-升规-晋位-上市”四大工程,形成“小而美”“中而优”“大而强”企业发展梯队。
此外,还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一步强化土地要素、融资服务、人才配套、技术创新等要素保障,打造西部一流营商环境,为产业发展护航保驾。
三个“融合”发展新质生产力
2024年,经开区聚焦先进制造业主责主业,统筹整合区域资源,着力优化产业结构,围绕低空经济、增材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引育一批专精特新、单项冠军企业,加快推进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站推广应用。补齐泾渭工业园、渭北工业园基础配套和公共服务短板,推进中心区和高铁新城工业企业“退城入园”,增强产业承载力和聚集效应。
持续深化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实施自贸区提升战略,推进综保区优化调整和创新升级,全面推动世界一流产业创新发展区建设成形起势,着力打造秦创原新材料未来产业创新聚集区,力争全年新增市级以上创新平台20家,认定高新技术企业970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1800家,落地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10个。
经开区,将通过加快“三大要素融合”,进一步转化片区产业优势,发展新质生产力。创新体系融合,依托西北有色院和新材料产业优势,加快建设秦创原未来产业创新聚集区(新材料),以新材料陕西实验室作为科技创新源动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数字化体系融合,以数字化赋能先进制造业,加快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步伐,着力在产业服务数智化、新技术创新应用、企业数智化转型等方面建成4个示范场景。保障体系融合,加快人才资源、现代金融、政策扶持、服务保障等要素汇聚,做优海智工作基地,做实创投基金和产业基金,形成适应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要求的融合体系,用最优的营商环境为企业创新、产业聚集提供要素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