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新革新创新 劳模工匠先行
“大家面前的,是适合咱们本土种植的花卉品种,不同的品种日常养护的方法也不相同。”常梅一手拿着花卉的枝干,一边不停地为种植户讲解。今年6月,灞桥区白鹿原地区劳模创新工作室联盟成员、灞桥区劳模常梅为50余名花卉种植户带来了一堂生动的花卉栽培技术培训课。
近年来,灞桥区总工会充分发挥白鹿原地区劳模创新工作室联盟(以下简称联盟)作用,立足“三新”定位,在生产环节求新、营销模式革新、融合发展创新,走出了一条富有灞桥特色的劳模工匠乡村行之路。
新品种新技术带动致富增收
灞桥白鹿原上,农业业态丰富、农业劳模集中、农业园区聚集……5、6月樱桃大面积上市,灞桥樱桃以其独特的品质,成为当季水果的“翘楚”。走进塬下一处樱桃种植园,只见树上颗颗樱桃,色泽鲜艳、果肉饱满,这里便是陕西省劳动模范张崇民的双子叶樱桃种植基地。
“这几年,我们持续引进樱桃名优品种,同时做好苗木培育和试验种植,灞桥樱桃的口感越来越好。”张崇民饶有兴致地介绍着。白鹿原上,像张崇民一样扎根田间、先试先行、推广带动的劳模还有很多。
在联盟的带动下,白鹿原地区引进樱桃、葡萄、花卉、黄杏等60余种新品种,并结合三产开发了“竹叶茶”“竹筒酒”“葡萄酒”等近10种新产品,推广带动周边群众开展新品种更新换代和品种改良1300多亩。
“咱们园区采用了葡萄标准化栽培技术,高干棚架超短梢修剪、微灌带微灌节水、果穗套袋规范化栽培技术等,使得栽培的葡萄整齐划一……”正在给外地学员介绍种植经验的,就是农业农村部劳动模范郭缠俊。
提起郭缠俊,他几十年如一日对新技术的不断钻研,让种植户都为他竖起了大拇指。同时,他还承担了20多项国家、省、市、区科技项目,并取得11项科研成果,指导的多家园区生产的葡萄屡获国家、省、市葡萄评优大赛金奖。
在联盟的引领下,白鹿原地区的劳模们攻关技术一线,研究创新栽培技术试验3项,推广“围灌节水”等10余项农业新技术。“我们的樱桃、葡萄、草莓的产量和质量明显提升,增收致富的奔头越来越高。”白鹿原上的种植户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互联网+”为产品插上“翅膀”
“大自然的回馈,樱桃首选灞桥区东李村,我是全国劳模黄云娜,我为灞桥樱桃代言!”今年5月,一场“劳模直播助农,助力乡村振兴”公益活动在朋友圈刷屏。当天,李浩儒、李鑫、何亚军、黄云娜四名劳模直播助农,为这里的樱桃代言。
在联盟成员、陕西省先进工作者李海峰和西安市劳动模范李小柯的带领下,每年樱桃成熟季,灞桥区席王、洪庆地区的主干道旁到处可见“快递小哥”的身影,他们接单、分拣、打包、发货,忙得不亦乐乎。“工作室联盟提供了货源和信息,‘互联网+电商’提供了平台和渠道,为我们的樱桃销售插上了‘云翅膀’”。李海峰眼里闪着光芒。
“不仅是引进来,我们还要尝试自己‘走出去’!”在电商培训班上,这是李小柯经常说到的一句话。“走出去”便是网上直播带货。李小柯年逾五旬,但谈起直播销售,他总是兴致勃勃。“我们合作社每天通过直播下单,就能卖出樱桃4000多斤,营业额达10多万元,真正让灞桥樱桃从指尖到舌尖‘一键直达’。”
近年来,联盟坚持“双轮驱动”,一方面把提升劳模素质作为工作重点,推动“竞赛评比”与乡村振兴、“工匠评选”与“技能提升”相结合,另一方面以工作室为基点,大力推广“产业+技术+就业”模式,强化劳模的辐射带动作用,联盟其他成员也手把手免费传授管理技术和经验,组织农村剩余劳动力、贫困户发展生产,带动乡亲们共同致富。
农文旅融合发展打造新名片
万亩关中竹海、碧水荡漾的鲸鱼湖,四季各异的景色……美丽的鲸鱼沟景区也是联盟打造农文旅融合发展的一张靓丽名片,而联盟成员、区劳动模范姜岩的创新工作室就在此。
不久前,一场属于孩子们的研学之旅在鲸鱼沟景区开启。在老师的带领下,孩子们了解竹子的生长习性和竹笋的采集技巧,亲手挖竹笋,开启烹饪挑战,体验劳动的乐趣。“我们通过‘农业+旅游+研学+非遗+文创’的方式,不断丰富景区业态,促进产业规模化发展。”姜岩表示。
与姜岩工作室相得益彰的,还有区劳动模范常梅的创新工作室。
常梅的园区主要种植的是花卉和早熟葡萄。“通过‘农业+教育’的创新模式,以农创、科创、文创、旅创为载体,建立了研学基地。”常梅说,在发展农业产业、弘扬农耕文化的同时,也融合琴棋书画诗酒茶等中华传统文化,打造成以亲子体验教育为特色的田园综合体,将“三农”建设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根植在孩子心中。
2023年,在西安市率先成立的灞桥区白鹿原地区劳模创新工作室联盟被评为市级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联盟。如今,联盟在“八有”标准的推动下,着力打造特色鲜明的劳模创新服务链和联盟品牌,为助力乡村振兴贡献更多的灞桥劳模力量。
(骆红燕 通讯员 魏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