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新中国成立75周年
喜迎新中国成立75周年
新中国成立七十五年来,无数劳动模范在各自的岗位上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用汗水和智慧创造出卓越的劳动成果。他们的努力不仅为个人赢得了荣誉,更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的劳动成果可能是一项科技创新,推动了国家的科技进步;可能是一件精美的工艺品,展现了国家的文化底蕴;也可能是一份高质量的服务,提升了国家的形象和竞争力。
在喜迎祖国75岁华诞之际,劳模们用劳动为祖国祝福,表达了他们对祖国的热爱和忠诚。他们的行动激励着每一个人,让我们以劳模为榜样,努力工作,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全国劳动模范黄云娜:
为国家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1998年,刚刚来到陕西五环(集团)实业有限责任公司的黄云娜进入了织造车间,面对陌生的设备和复杂的操作,初出茅庐的她由于操作技术和工作经验不强,接断头速度不够快,很难完成工作指标。
为了提高技能,黄云娜利用业余时间练习打结及断经、断纬的处理,手指经常被棉纱勒出一道道血痕,但她却毫不在意,咬牙缠上胶布继续练,最终练出了每分钟接头40多个的好成绩。此后技术娴熟的她更是连续10多年获得集团“操作标兵”称号。
一手拿纱筒、一手找线头到如今一手拿纸笔,一心挂民意。入行26年,黄云娜的身份不断变化着,从一线工人到全国劳动模范,再到全国人大代表,每走一步都深感使命光荣,责任在肩。她说,作为新时代的产业工人,无论在什么岗位上都要履职尽责,为国家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骆红燕)
陕西省劳动模范贾合义:
在推进“一带一路”中当先锋
“回顾祖国75年来的发展成就,我心中充满了自豪与感慨。从经济腾飞、文化繁荣,到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突破,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我们每一位中国人的努力。”陕西省劳动模范、西安爱菊粮油工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贾合义说。
在国庆节前夕,67岁的贾合义正忙于哈萨克斯坦的爱菊园区施工现场,通过镜头介绍了公司在哈国的生产能力和未来目标。他提到,哈国爱菊园区的面粉车间里,其中日加工小麦220吨的生产线已投入使用。
作为一名劳动模范,贾合义带领爱菊团队致力于成为放心粮的供应者。自2015年步入国际市场以来,爱菊集团创新性地实施订单运作模式,实现了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物资集结。
站在新时代的潮头,贾合义表示,未来将继续带领团队,努力在推进“一带一路”战略中做表率当先锋,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贡献力量。
全媒体记者 申美
陕西省劳动模范赵吉军:
新征程上保持本色
“劳动创造幸福,实干成就伟业。我从一个家境贫寒的大山之子,成长为陕西省产业工匠和劳模,劳动托举起我的梦想,奋斗让我尝到成功的甜美,实干让我享受到了努力和付出带来的成果。”陕西省劳动模范、西安食品工程技工学校校长赵吉军说,常听到习近平总书记深情礼赞劳动创造、热情讴歌劳动者,温暖人心、催人奋进。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他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更加珍惜荣誉、保持本色,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在本职工作岗位上,更加地努力和实干,做好劳模示范带头作用,做好传帮带,依托学校和大师工作室资源优势,不断创新、不断开发更多的新产品,在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的同时,孵化带动更多的创业者和就业者,为巩固脱贫成果振兴乡村和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新的更大力量!
全媒体记者 苗莹
全国劳动模范邓菊梅:
看到群众笑脸 一切都值得
“我作为基层劳模,将继续把老百姓的好事办实,实事办好,为政府分忧为群众解决燃眉之急。”弹指一挥间,邓菊梅已在环南路社区党支部书记兼居委会主任的岗位上默默耕耘30年。
1994年,邓菊梅放弃了自己红火的防盗门厂,全心投入到社区治理中,自掏腰包清理几百吨垃圾,代缴拖欠的水电费,出资修建社区办公室,帮助“两劳”释放人员成家立业,资助孤寡老人,用行动践行劳模精神,用诚心、爱心、宽容来营造和谐社区,社区氛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环南路社区荣获“全国先进社区”称号。
如今,70岁的邓菊梅仍在为了群众奔波着,她说,只要看到群众的日子好,脸上的笑容多,再多辛苦都值得,群众的需要,就是她坚持动力。
全媒体记者 唐玉洁
全国劳动模范高喜喜:
在创新中享受工作的喜悦
高喜喜是西开电气机加车间的一名数控操作工,他深知工作中潜藏的创新力量,“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小改小革,不仅能提高工作效率,还能促进产品质量的提升。”
自1994年参加工作以来,高喜喜一直从事数控加工,通过零件的编程、刀具的选择,对零部件进行加工。这些零件主要用于百万伏产品,服务于变电站。他每年能加工上万件产品,合格率始终保持在100%。
回忆起刚入职时车间内的数控设备稀少,随着国家的崛起和企业的不断发展,数控设备和技术也日新月异。他积极参与各类职业培训,与师傅们探讨实践经验,通过不断积累和总结实践提升自身技能。每当新品零件成功加工,他都感到无比的喜悦。
在新中国成立75年之际,高喜喜感受到祖国快速变化带来的信心与希望。他认为,技术没有顶峰,自己将继续深耕这一领域,不断追求卓越。同时,他也希望能够带动身边的同事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全媒体记者 申美
全国劳动模范李永军:
用焊枪书写初心与使命
他身穿工装,手拿焊枪,弯着身子,电光火石间就将焊件焊接完成,这便是全国劳动模范李永军。
1992年7月,20岁的李永军从技校毕业来到中车西安车辆有限公司,成为一名电焊工。从普通工人成长为全国劳动模范,李永军用焊枪,书写着自己的初心与使命。
30多年来,他坚守匠心传承技艺,累计培训焊工5000余人次,带徒24人,其中4人取得高级技师职业资格,12人取得技师职业资格,还为行业内培养了很多技能专家、技术能手。以他名字命名的“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和“李永军劳模创新工作室”已经成为了生产一线焊接员技能提升、技术攻关、重大项目执行保证的基地和课堂。
看着自己亲手制造的铁路罐车和罐式集装箱穿梭在铁路线上,李永军说,作为一名产业工人,能用自己的劳动成果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献礼,他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 (骆红燕)
时代楷模汪勇
“有事叫汪勇,随叫随到”
1990年参军,2006年转业至公安新城分局韩森寨派出所,从“军装绿”到“警察蓝”,湖南伢子汪勇在和老所长深入沟通交流后,走上了社区民警的岗位。
怀揣着为民初心,汪勇深入群众,情系百姓,把社区当家,把群众当亲人,把工作当事业,积极践行主动警务、预防警务、民生警务。他通过零距离、面对面与群众拉家常的方式,深入了解社区居民所关心的热点问题以及亟待解决的实际困难。
曾经那个治安秩序差、案件高发、群众意见大的社区,在他的努力下,成为了全国和谐示范社区。
“有事叫汪勇,随叫随到”是时代楷模汪勇和社区群众最大的默契。在群众眼中,汪勇不只是一位民警,还是发生纠纷时的耐心调解人,是遇到困难时的热心好兄弟,更是面临险境时的安心“守护神”。而“汪勇”,也成为了社区群众心目中一张最亮丽的“名片”。
“认真才能把事情做对,用心才能把事情做好。”汪勇表示,在未来的工作中,要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立足岗位担当作为,认真把小小的“片警”做得更好,做到百姓心里,为人民幸福生活撑起一片湛蓝的天空。
全媒体记者 臧慧
陕西省劳动模范李新卫:
用心用情为职工办实事
有“微距主席”之称的李新卫,在企业新时代追赶超越中,始终把职工利益诉求、企业发展要求作为第一责任。他奋勇争先、敢于担当,带头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疏堵点、攻难点、突重点、创亮点,开创了单位党建和工会工作新局面。
在公交集团和热力集团任职期间,李新卫凭借多年的工作经验,先后创新发展了“先锋行”和“暖身暖心暖万家”党建品牌。作为职工的“娘家人”,他围绕提升职工品质生活创建职工文体活动中心、职工书屋,建设职工岗位练兵实训平台和实训基地打通人才双通道。
七十五载沧桑巨变,七十五载壮丽征程。在新征程上,李新卫将坚持走进生产一线倾听职工诉求建议,将具有普遍性、关系全局和发展的问题作为重点全力推进,用心用情办好职工关注的一件件小事,让职工切实感受到企业的温暖、工会的关怀。
全媒体记者 苗莹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孔宪梅:
守一方洁净就是坚守的意义
“用手中扫把,守护城市的卫生,让来到古都的游客看到西安的美,是我能做的最朴实的事,是我作为劳模对祖国的承诺。”孔宪梅的话语虽无华,但感情却无比真挚。从她拿起扫把成为环卫工人那天起,29年来,风雨无阻坚守在南二环路段,用汗水扮靓市容,是她在平凡岗位上最真实的写照。
环卫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繁琐、重复性工作,作为站点班长,她对班组成员处处关心,形成了团结友爱、互助共进的班组氛围,同时在作为政协代表期间,就建设环卫工人倒班房、提升保洁员工资事宜建言献策。
孔宪梅说,自己文化程度不高,只能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在岗位上守护一方洁净,确保市民能够过上一个干净整洁、舒适祥和的节日,就是他们坚守的意义。
全媒体记者 唐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