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报告

——以西安部分大学生群体为样本

浏览: 426

(西北大学“职涯同舟渡”调查队  陈乐欣、张钰欣、李美萱)

    随着国内高等教育普及,大学生数量持续攀升。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已指出,高校毕业生人数已突破1170万。步入2025年,大学生就业问题依然备受社会各界瞩目。

【政策与举措】

    2024年6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与财政部联合发布通知,聚焦高校毕业生及青年就业创业问题,提出了一系列举措:整合优化就业补贴与扩岗补助政策,延续国有企业增员增资政策,鼓励自主创业与灵活就业,大规模组织招聘对接,强化青年求职技能培训,实施百万就业见习岗位募集计划,开展就业困难青年专项帮扶,高效办理本科毕业生就业事务,并加强就业权益保护。

    同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进一步发布《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从六个维度深化就业策略:明确总体要求,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就业协同,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构建精准高效的就业服务体系,以及提升劳动者就业权益保障。

    这一系列政策与计划,不仅彰显了国家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高度重视,也提供了具体可行的路径,旨在全方位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推动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由此可见,就业已成为当下的重要议题。那么在此情况下大学生就业现状究竟如何?出现此现状的原因为何?又该怎样应对这类现状?

    西北大学“职涯同舟渡”调查队(以下简称“笔者”)采用问卷调查和结构访谈等方法,深入西安当地36个单位进行调查,包括陕西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工人文化宫等公共服务机构,西安市第三医院等医疗机构,以及西北大学、西安文理学院等教育机构。调查共发放8000份问卷,回收7313份有效问卷,深入探讨造成大学生就业现状的诸多因素。为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就业支持体系,笔者还采用了先进的数据挖掘手段,如改进后的灰色关联分析和BP神经网络等,以更深入地挖掘数据背后的规律和趋势。

【现状与成因】

    就业现状方面,在7313份样本总量中,已就业大学生占比52%,待就业占38%,其中积极求职者占待就业人数的70%,准备深造者占20%,参加培训者占10%,另有10%处于灵活就业状态。灵活就业者中,自由职业者占60%,兼职工作者占40%。学历与专业对就业情况有显著影响,专科生就业比例较低,主要集中在制造业、酒店餐饮和物流快递行业;本科生就业行业更广,涉及金融、互联网、教育等。热门专业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就业情况明显优于冷门专业如哲学、历史学。薪资水平不均衡,高收入群体占15%,主要集中在金融、互联网等行业,低收入群体占35%,主要集中在传统服务业和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就业稳定性较差,约30%的已就业大学生在入职一年内考虑或已更换工作,原因包括薪资待遇低、职业发展空间有限、工作内容与兴趣不符。工作与专业的匹配度不高,仅60%的大学生从事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 求职经历方面,大学生求职渠道多样化,但校园招聘和网络招聘平台是主要途径,分别占40%和30%,亲戚朋友介绍占20%,其他途径如社会招聘会、直接向企业投递简历、社交媒体求职占比较少。不同学历和专业的大学生在求职渠道选择上有倾向性。平均求职时长为4.5个月,平均面试次数为5次,但存在个体差异。对就业困难的认知方面,大学生认为缺乏工作经验、就业竞争激烈、专业不对口是导致就业困难的主要因素。对学校就业指导工作表示满意或比较满意的大学生仅占30%,不满意的原因包括就业指导课程缺乏针对性、就业信息提供不及时准确、实践机会少等。这些结果反映了当前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现状和挑战,需要学校、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和满意度。

    而在问题形成原因方面,社会、高校与大学生等多方因素共同影响着当前的就业形势。社会层面,金融危机导致全球经济形势严峻,大中小企业公开招聘岗位大幅减少,而大学毕业生人数持续上升,就业压力显著增大。此外,传统就业观念和就业歧视,如性别、学历和地域歧视,也增加了大学生的就业难度。而在高校方面,存在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不足的问题。企业更看重应届生的个人实际能力和社会实践经验,但高校提供的实践平台有限,且重知识轻能力的培养方式不利于学生成长。同时,高校培养内容、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存在错位,导致教育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就业指导服务也不完善,课程内容单一,缺乏系统性和个性化,且高校与企业联系不紧密,提供的就业信息不全面。此外,大学生自身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和磨练,对社会认识不足,在就业市场中面临挑战。同时,就业期望过高,过于看重薪资待遇、工作环境等因素,导致错失就业机会。许多大学生期望在一线城市或沿海发达地区就业,而不愿意到基层、中西部地区和中小企业就业,进一步加剧了就业困难。

【对策与建议】

    综上所述,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需要社会、高校、大学生自身以及教育体系等多方面共同努力,共同推动就业市场的健康发展。面对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题,社会各界需携手合作,从相关部门、高校、大学生自身及社会家庭四个层面出发,共同探索有效的解决方案。

    相关部门应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就业政策,优化就业环境,实施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到边远地区、艰苦行业和基层单位工作。同时,加强就业市场监管,打击就业歧视,完善法律法规,保障大学生平等就业权利,并建立全国性的就业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共享,提高就业市场透明度。

    高校层面,需紧密对接市场需求,优化专业设置与课程改革。高校应建立专业与市场需求的动态调整机制,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停办或改造就业困难专业,加大对新兴产业所需专业的投入。同时,增加实践课程比重,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高校还应加强就业指导与服务,建立完善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提供信息、创业咨询和就业援助。此外,高校应积极宣传解读政府相关就业政策,引导学生利用政策资源,提高就业效率。校企合作也是关键一环,通过结合学校与企业资源,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培养社会适应力强的人才。

    大学生自身层面,应主动优化知识结构,提升实际操作、环境适应、人际交往、组织管理和创新能力。制定合理的职业规划,分析自我,确立职业方向和目标,根据职业规划有针对性地学习和实践。同时,调整就业期望,理性看待就业市场,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不唯薪资和工作环境,注重能力提升。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灵活就业,不必急于找到长期稳定工作。增强自主创业意识,抓住国家鼓励自主创业的机遇,成为创造就业岗位的先锋。拓宽信息获取途径,利用学校、网络等资源,及时获取就业信息。此外,培养良好的就业心理素质,提高自我调适和抗压能力,克服自卑、焦虑等情绪。

       综上所述,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高校、大学生自身以及社会家庭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和协作。政府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监管,为大学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公平的就业环境;高校通过优化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适应能力;大学生自身则需积极调整心态,提升自我,勇于面对就业市场的挑战;社会家庭则应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支持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大学生就业难题必将得到有效解决,每一位有志青年都能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原文已做删减编辑)



0
微博
微信公众号
今日头条
抖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