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3处大遗址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本报讯 (全媒体记者 唐玉洁 白娟) 11月13日,“千年古都 诗意长安”西安大遗址保护主题新闻发布活动在汉长安城未央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举行。
在2021年国家文物局印发的《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中,西安地区杨官寨遗址、秦咸阳城遗址、秦始皇陵、汉长安城遗址、隋大兴唐长安城遗址等10处20个点列入专项规划,数量、等级都位居全国前列。其中,秦始皇帝陵、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3处大遗址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建成秦始皇陵、汉阳陵、汉长安城未央宫、大明宫4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居全国前列。
近年来,西安市不断推动全市大遗址保护利用工作,探索出大遗址保护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与当地群众生活水平提高相结合、与当地城乡基本建设相结合、与当地生态环境改善相结合的理念(“四个结合”保护理念),形成了以汉杜陵遗址公园为代表的“退耕还林”模式,以秦始皇陵为代表的“国家公园模式”,以唐长安城城墙遗址公园为代表的“市民公园模式”,以大唐西市遗址博物馆为代表的“民营资本投资模式”,以唐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为代表的“集团运作模式”,实现了大遗址与现代社会的相融共生。
专题编制了《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明确西安总体布局形态为传承古都的空间发展模式。期间编制公布了《小雁塔保护规划》《秦咸阳城遗址保护总体规划》等大遗址保护规划,推动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实现“多规合一”。
西安市积极发挥大遗址的社会教育功能和使用价值,推动未央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成开放,目前已成为市民游客了解历史文化、组织休闲娱乐的新热点、好去处。积极探索大遗址保护部省合作新路径,大力推进文保规划和国空规划“两规融合”,将实施汉长安城遗址区供给水工程列入“西安市 2024 年为民实事”,推动解决辖区13.3 万常住人口饮水问题,促进大遗址保护利用与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协调发展,留住原居民、“烟火气”,共享遗址保护发展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