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工人文艺》到《劳动者报》
在报社工作期间,每谈起《劳动者报》,多数人只了解当下,很少关注起初过往。《劳动者报》从哪里来?经历了那些发展阶段?今年12月25日,是《劳动者报》的前身西安《工人文艺》创刊73周年的日子。在此,让我们一同梳理一下这份工人报刊的发展历程。
一、《劳动者报》从哪里来
《劳动者报》由西安市总工会主办,她的前身是1951年12月25日创刊的西安《工人文艺》,到今年12月25日,已有73年的历史。作为西安市总工会主办的工人报刊,她在西安市总工会成立初期诞生,伴随着西安地区工运事业的发展而成长:
1951年12月25日,由西安市总工会文教部与西安市文联共同编辑的西安《工人文艺》月刊出版发行(见《工人文艺》创刊号);1960年9月,《工人文艺》在出版过百期后,因故停刊;1979年5月,西安《工人文艺》复刊;1992年5月1日,西安《工人文艺》刊改报,由期刊改为报纸《西安工人报》;1993年8月1日,《西安工人报》开始面向全国公开发行;2004年4月26日,《西安工人报》更名为《劳动者报》,一直延续至今。
二、早期的西安《工人文艺》
1951年,为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工人文化的发展需求,根据西安将成为新兴工业城市这一特点和工矿企事业培养文艺创作人才、繁荣企业文化的需要,由西安市总工会文教部与西安市文联共同编辑的《工人文艺》于12月25日出版发行,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之后西安地区出现的第一个面向企业,面向工人的文艺刊物。
创刊号首篇刊登了主编田益荣撰写的《大力开展工人文艺创作运动》一文,号召作家走进工厂,走进生产一线体验生活,发现和培养基层写作人才,写工厂、写工会、写职工。《工人文艺》出刊初期便围绕工人、工厂、工会办刊,大量刊载了来自企业、职工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第一期中刊登的对口说唱《真假劳保》、快板书《成立工会后的西北烟草公司》《王景亮的思想转变》《大华民主改革》,唱词《许久子当了模范》,长安地区铁路工人戏剧创作组集体创作的四幕话剧《扫除障碍》等等。又如1953年第11期刊登的连环画《韩玉林小组的故事》讲述的是纺织厂女工班组开展劳动竞赛的故事,1954年第5期《歌唱生产革新者王崇伦》等,无不体现出“三工”特色。
1956年,在党的文艺“双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指引下,《工人文艺》改版。自1957年1月号起,开本由原24开改为16开,题材、体裁范围进一步扩大,刊物可读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不断提高,受到广大读者和文学爱好者的普遍欢迎,发行量由1.5万册增至3万册左右,进入创刊以来的鼎盛时期。
1960年9月《工人文艺》因故停刊。
这一时期的《工人文艺》不仅收录了众多工人作者的文学作品,还通过不同的文艺作品讴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反映广大职工的现实生活、宣扬爱国主义。《工人文艺》100多期的出版,极大地促进了工人群众的文化素质和写作水平的提高,对西安的文化艺术事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三、复刊后的西安《工人文艺》
1979年5月,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西安《工人文艺》复刊。复刊后的西安《工人文艺》为16开双月刊,由西安市总工会宣传部主办(后改为“西安市总工会文体事业部主办”),编辑部设在西安市西七路西安市工人俱乐部。
复刊后,西安《工人文艺》继续保持为工人、工厂、工会办刊的“三工”特色,初期设有《小说》《散文》《诗歌》《戏剧》《评论》《美术》《摄影》等栏目。之后又将《小说》栏目细化,增加了《小小说》专栏,如1985年第6期《小小说》栏目刊登的六篇作品,全是来自企业的工人作者之笔。这既适应了当下短篇小说的兴起,为基层文学爱好者文学创作提供了一个发表作品的平台,也增加了期刊的容量,丰富了期刊内容。
为了配合企事业单位文化活动的开展,这一时期的西安《工人文艺》还在每期期刊中增设了《学校和乐园》刊中刊,刊登职工创作的“歌曲”“快板书”“小戏曲”“相声”等文艺作品,利用刊中刊普及写作知识、提高职工文化素养,还增设了学习乐理演唱知识和文艺活动编排等,活跃职工业余文化生活,有力地配合了企事业单位广大职工文化活动的开展,为繁荣基层企业文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随着刊物质量的不断提高,西安《工人文艺》也进入到一个作品丰富、名家辈出的繁荣时期。翻开《工人文艺》,不但有大量接地气的新人新作,同时也能欣赏到许多名家作品。如1982年第2期刊登的褚国华的《把工人文艺办成工人自己的刊物》、肖云儒的《“开拓者”家族的一员——谈蒋子龙的创作并为新时期的工业文学一呼》、商子雍的《向时代呼唤新人——读<时代新人>征文的六篇得奖小说札记》、阿莹的小说《小路,在晨雾中延伸》,孟西安、王秉全的报告文学《交给母亲的成绩单》,以及1982年第3期刊登徐剑铭的报告文学《悠悠寸草心》、1982年第五期刊登的庞一川的小说《是这样的》、周失的小说《万能服务公司》等等。
用西安《工人文艺》1985年第6期中的几句话来概括这一时期的《工人文艺》:“我们职工作者的作品是来自生活的,她有着丰厚的生活底蕴;我们职工作者的作品是蓬勃向上的,她紧扣着时代的脉搏。 而我们将这份小小的刊物,充当着通向文学圣殿的第一块阶石,把一个个捷足先登者送了上去,又回头来迎接那些源源的后来人。”
四、刊改报《西安工人报》出刊
1992年5月,根据媒体发展需要,西安市总工会决定将西安《工人文艺》刊改报,由期刊《工人文艺》改为报纸《西安工人报》。
筹备刊改报期间,编采人员主要来自原《工人文艺》全部人员,第一期的编采分工为:李振中为负责人,一版编辑高亚平,二版编辑王宗昌,三版编辑巴新建,四版编辑李小虎,余凡为美术编辑。5月1日,《西安工人报》试刊号出版,西安市总工会副主席马瑞仙致《发刊词》。
1993年8月1日,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西安工人报》开始面向全国公开发行。8月17日,西安工人报社举行挂牌仪式,时任西安市委副书记冯煦初、市委宣传部部长施启文、陕西省新闻出版局副局长董治顺为“西安工人报社”挂牌。
2004年4月26日,《西安工人报》更名改版。西安市总工会举行《劳动者报》揭牌仪式,《西安工人报》当日更名为《劳动者报》,更名改版后的《劳动者报》以“为劳动者鼓与呼”为办报宗旨,坚持为工会服务,为职工服务,形成了自己的办报风格和报道优势。
七十三年报刊路,七十三载风雨情。从1951年《工人文艺》的诞生,到今天的《劳动者报》,73年来,这份工人报刊始终坚守“工”字初心,坚持围绕工人、工厂、工会办刊办报的劳动者情结,从铅与火到光与电,再到数与网,《劳动者报》的传播方式不断变迁,但为劳动者鼓与呼的初心和使命从未改变。
今天,《劳动者报》与劳动者的故事仍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