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帮带”浇灌秦腔艺术之花常开长盛
【人物档案】
侯红琴,女,西安市周至县人,秦腔旦角演员。现为西安三意社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执行董事兼总经理,国家一级演员。师从秦腔表演艺术家肖派传承人肖玉玲,主攻正小旦。西安市政协委员、西安市文联副主席、陕西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曾获中国戏剧第十七届“梅花奖”、第三十届“上海戏剧白玉兰配角奖”、全国三八红旗手、陕西省第四届艺术节“最高荣誉奖”、西安市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11月11日,西安三意社新编秦腔历史剧《无字碑》获第十届秦腔艺术节“特别推荐剧目”。在起初排演《无字碑》时,侯红琴就力推徒弟周蓓等饰演《无字碑》B组和C组中的武则天,让她们揣摩体悟主角的感觉,为传承打好基础。
严师出高徒
侯红琴生长在被誉为“戏曲之乡”的周至县,她父亲是一名乡村教师。面对从小就有一副好嗓门的侯红琴,父亲本着“孩子爱啥就教啥”的教育方式,拉着侯红琴跟一位拉板胡的老师学秦腔,风雨无阻。
侯红琴11岁考上周至艺校,每天除了跟老师学唱戏,就泡在练功房苦练下腰劈腿基本功,累得她走起路来总是拖着腿,虽然心中嫌弃老师太严了,但“严师出高徒”这句话一直在激励着她。以至于村里人不见其人但闻其声,就知道她是老侯家的闺女,因为她的嗓门太亮了。
13岁考入西安市艺术学校的侯红琴福从天降,她遇上了师父肖玉玲恩师。肖玉玲是秦腔“婉约派”的杰出代表,表演风格婉约细腻,艺术造诣很高。肖玉玲不仅在艺术上成就卓越,还致力于秦腔艺术的传承和教育工作,培养了许多优秀的秦腔演员。
“在艺术教学上师父对我非常严厉苛刻,这让我对师父始终保持着一颗敬畏之心 ,但我们师徒彼此把爱深埋在心。”侯红琴说。
一次教学课上,侯红琴唱腔唱得很流畅,但表演动作走得不到位,感情表达不贴切,“不行!重来!”师父沉下了脸。一节课40分钟过去了,还是不行,侯红琴流着眼泪一遍又一遍地过,直到师父满意为止。
教学上师父的严厉让侯红琴敬畏,但生活中师父就像妈妈一样疼爱关爱着她。有时下课了,学校食堂关门了,师父就在家里亲手给侯红琴和同学做饭吃,“师傅的饭做得香,香得大家怎么吃也吃不饱。”
在校期间,学戏肯吃苦的侯红琴得到了师父的褒奖。肖玉玲用了3年时间,毫无保留地给侯红琴排了《宝莲灯》《花园买水》《苏三起解》三部精品戏。师父的倾囊相授让侯红琴终身受益。在师父和同行眼中,侯红琴的唱腔不仅在传统秦腔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发展,而且在表现人物情感和文化艺术内涵方面有自己独到的风格,是秦腔艺术的重要传承者和创新者。
师徒情如母女
10月29日,三意社青年演员周蓓主演的秦腔传统剧《母子恨》当晚要参评第四届陕西戏剧奖·表演奖。侯红琴在化妆间陪徒弟周蓓化妆,又到排练厅手把手给周蓓示范说戏:“第一场出场亮相不要紧张,翻身要注意身形柔美,唱的时候要注意吐字。”
“时代不一样了,跟师奶奶相比,师父对徒弟更多的是包容和鼓励。”在慕名考到三意社秦腔青年演员周蓓心中,她和师父就像母女一样,无拘无束。
2015年,三意社原先的排练场地小,排练场旁边的水房就成了师徒交流的场所。在水房里,侯红琴把《三堂会审》里《苏三起解》的唱腔一节一句给周蓓教,不知不觉就是一上午。“拜师后和师父更亲近了,可随时随地给师父打电话请教问题,外出演出和师父同住一个房间,说戏聊戏,师父从不厌烦。”周蓓说,自己以前唱戏特自信,自从拜了师父以后才知道要学的东西太多了。
好在侯红琴随时随地给周蓓开“小灶”。一次外出演出路上,周蓓坐在侯红琴的车里哼唱唱腔,“停,这句你唱得不对。”唱者无心听者有意的侯红琴立即将车停在路边的安全区,“唱戏你得走进人物,要注重体形和音色,每一句唱腔的呼吸都有人物的情绪,每一个动作都是人物的情感表达。”侯红琴边唱边示范。
侯红琴的包容和鼓励促使周蓓成长进步。周蓓先后荣获陕西省“轩辕杯”第六届戏曲红梅大赛专业组二等奖、陕西省“文华奖”专业秦腔电视大赛三等奖、陕西省第六届戏曲小梅花大赛二等奖及第十届秦腔艺术节“表演艺术传承新星”等荣誉称号。
良师益友
“在老师的耳濡目染下,我对如何做人怎样唱戏都有了新的认识。”提起老师侯红琴,三意社青年演员齐家乐说,老师常说学艺先学德,老师从不骂人凶人,更多的是和学生坦诚交朋友,传授技艺不留余地。
“毛病不说不得了,优点不说跑不了。”齐家乐说,老师经常拿师奶奶的这句话来鼓励鞭策我们求上进。2021年三意社在旬邑县演秦腔《火焰驹》,齐家乐在台上唱戏,侯红琴在台下看戏,演出结束,侯红琴跑到后台和齐家乐促膝交流,把她演得不到位的动作和眼神一个一个纠正,就连一个小音符都不放过。
“有时候,我们邀请和老师吃顿饭聚一聚,可进了饭馆老师就给老板说饭钱她来出,虽然我没有正式拜侯红琴老师为师,但非常幸运,我碰上了一个最好的老师。”齐家乐说。
“秦腔是传统民族文化,是我们的根我们的魂,师傅‘传帮带’倾囊相授,让秦腔事业后继有人,引领更多的青年演员唱好秦腔,浇灌秦腔艺术之花常开长盛。”侯红琴说。 (李江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