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制“声景地图” 为声音勾勒“画像”
噪声监测用上“黑科技” 西安市建成20个噪声自动监测子站
绘制“声景地图”、为噪声勾勒“画像”……12月16日,笔者获悉,西安环境噪声数智化信息管理系统正式“上岗”,设备在噪声自动监测仪的基础上首次配备了声源定位和声源识别模块,它们一起工作可以为声音“解码”。
噪声自动监测子站
让噪声无处“遁形”
在位于西安曲江池北路一小区的噪声自动监测子站,笔者看到,一根看似不起眼的杆子上有4个仪器,最上面的是一个收集声音的“麦克风”,下面是定位仪和气象仪,还有一个是会转动的摄像头,杆子旁的不锈钢机箱中还装着噪声监测和声源识别设备。
西安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工作人员说:“‘麦克风’收集到的声音如果超标就会把它录下来,定位仪就会给声源定位,就像给你的耳朵装上了‘导航’,直接带你找到声音的‘老家’。 与此同时,摄像头也会随之转动并对超标声源方向进行拍照;声纹识别仿佛听觉世界的智能标签机,帮你快速标识出噪声独特的声源类型。这些‘小伙伴们’聚在一起就成了声音的捕手,工作人员还可以在手机上远程实时看到它们的大小,让噪声在时空中无处‘遁形’。”
据了解,这样的噪声自动监测子站,西安市规划并建设了20个,覆盖了全市最具代表性的声环境功能区,实现了监测数据的即时汇聚与深度挖掘。
“声景地图”能清晰反映
噪声污染时空分布特征
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工作人员为笔者介绍了一个案例:近日,某小区附近一处工地正在施工,但是施工人员没有注意到施工产生的噪声引起噪声污染,触发了附近噪声自动监测子站的超标警告。
噪声超标后,监测子站LED噪声显示屏显示的实时噪声数据字体颜色由绿变红,同时“超标录音”开始启动,录制下了污染时段的噪声,5秒后机器视觉系统也搜索到污染源触发的方向并开始摄录相关视频,而远端的噪声管理中心站的数智化管理平台也发出了站点超标警报。
西安市环境监测站用自主研发的监测站点声纹时空特征图谱在站点航拍图上清楚地显示出统计时段内监测站附近超标噪声在哪个方向超标次数多、哪个方向超标能量高、超标严重的方向噪声的声源类型和占比。这样的“声景地图”能清晰反映噪声污染的时空分布特征,工作人员再结合回传到平台的声音和视频,就能对噪声污染进行精确溯源。
“区域管理人员也可通过手机App看到所负责监测站点的实时数据,平台与管理终端一体化的协调联动,使噪声自动监测系统为噪声污染的精准防控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市监测站相关负责人说。
噪声监测
从 “人工为主”转向“智能化”
“过去是监测人员拿着设备到监测点监测,获得的数据有限。”工作人员说,新建成的自动监测网络则拥有海量数据和声纹识别的巨大优势,可将新理念、新技术应用于环境监测 “产数、管数、用数” 各个环节,从而保障了监测数据更加“快、准、真”。
据了解,噪声监测平台创研监测点位超标噪声特征图谱模型,将声源定位技术、声源识别和航拍影像相结合,集成在航拍图上,反映污染的时空分布特征,可以准确有效地进行污染溯源工作。同时,通过监测平台绘制的一张张“声景地图”,实现了噪声污染的可视化,无形声音被勾勒出清晰“画像”,为治理提供明确靶向。
由此,西安市实现了噪声监测从 “人工为主”向智能监测的转变。曾经耗时、费力的人工监测模式渐成历史,取而代之的是全时段、全方位、高精度的智能监测体系。 (高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