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冬笋
北风萧瑟,霜雪初融,正是挖冬笋的好时节。
冬笋是从秋天出发的,准确地说,是从那个短暂且具有迷惑性的十月小阳春出发的。这个季节,菊花是主场,但桃花、梨花、兰草花等都来客串了,包括蜜蜂也纷纷打起精神,在花丛间储备过冬的食物。然而,喧嚣之后,归于沉寂,这是一次没有结果的出发。譬如冬笋,刚刚走到半道上,遭遇了急转直下的寒冬,但开弓没有回头箭,只好按兵不动,避其锋芒。无奈冬季漫长,韶华易逝,数月的困守,冬笋已是老态龙钟,胡须花白。竹根上蓄势待发多年的侧芽,只因处在敏感的浅土层,被小阳春中断了冲天梦想。
挖冬笋,说难不难,说易不易。不难,指的是体力消耗小。冬笋根浅,两三锄下去就能见底,大如土萝卜,小如大拇指。要是春笋也长如此模样,多半弃之若敝屣,无奈冬笋是“浓缩的精华”,市面上比肉还贵。至于不易,指的是寻找难度。小鸟小窝,冬笋撕开的裂痕细若游丝,加上在严寒中韬光养晦,即使前期撑裂了小土堆,也被扬土、残叶糊弄得面目全非。好在我能见招拆招,在开锄之前,先用柴耙一扒拉,尖耸耸、嫩黄黄的冬笋芽就冒出来了。
冬笋谓之山珍,名副其实。老家的烹饪方法有许多种,冬笋搭配腊肉、大蒜是经典,脆甜可口,不油不腻,清香扑鼻,大凡席中有这道菜,必然抢手。当然,花样是可以翻新的,譬如远在合肥的大哥收到我们寄去的冬笋后,在朋友圈晒出了冬笋、豆条、牛肉“龙虎斗”;我家也受到启发,相继开发出了冬笋与豆腐、洋芋、胖头鱼同锅的多款新菜。
去安庆儿子家小住,闲来无事,提议去市郊挖冬笋。至于竹林并不难找,因为在竹器还没有被塑料制品取代的农耕时代,大大小小的村落,必定依偎在大大小小的竹林间。按照我的思路,大子将导航锁定大龙山,刚过宜秀区杨桥镇,但见山势逶迤,公路蜿蜒,不久车窗外就有竹影晃动。
我们择竹叶墨绿处下车,大子拿剪刀,小子拿手袋,我顺手找了一截树枝,薅开地上厚厚的竹叶,哈哈,有口福了。大子以剪代锄,剔土、截笋,忙得满头大汗。我发现土埂上一块歙砚大小的石块,有挪动的迹象,喊小子过来,说验证奇迹的时刻到了!掀开石块,果然露出一双嫩黄的小尖尖。
一些人认为冬笋是春笋的幼儿期,挖冬笋就是破坏生态,这是一种错误认知。其实,竹子最怕土地板结,竹林老化,笋芽枯竭,需要人们以挖笋的方式松软土质,去除冗余的竹根。所以,被小阳春叫醒的冬笋,虽然不可能像春笋一样长成竹子,多少有些遗憾,但亦可吸引我这样的挖笋人,来改善竹林微环境。
转眼又是冬天,冬笋已经长成,我家的锄头可以派上用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