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2》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哪些创新性表达?
从1961年的经典动画《大闹天宫》开始,哪吒的动画形象就以各种形式出现在银幕上。为什么被改编了无数次的哪吒再次搬上银幕,观众还是如此买账?票房突破百亿的《哪吒2》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哪些创新性表达?我们来听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毛巧晖的分析。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毛巧晖:在《哪吒2》中我们看到它是以中国的传统神话故事哪吒为蓝本进行的改编。但是在《哪吒2》中,我们看到的哪吒的形象,又跟我们大家在《西游记》《封神演义》这些小说,还有我们曾经看过这些小人书《大闹天宫》《哪吒闹海》中,哪吒形象是不一样的。在过去的那些故事中不管是哪吒和孙悟空的对决,还是《哪吒闹海》中哪吒杀死了龙王的儿子敖丙,以及他和父亲李靖之间的对抗。他的这种特别极端的一些形象,比如说剔肉还母、剔骨还父这样的形象在《哪吒2》中却不一样,他进行了重塑。在《哪吒2》中我们看到的是哪吒注重亲情友情、反对强权的形象。特别是在哪吒成长过程中的那种细致刻画,引起了观众的共鸣,吸引了国内外和不同年龄段的观众。另外我们也看到了在《哪吒2》中,通过叙事和视觉对中华传统文化符号进行了一个再创作和重新诠释,让中国的经典神话故事哪吒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传承千年 中国文化的持久魅力来自哪儿?
可以说,每个时代的人都有自己的哪吒。而哪吒,一个从唐代《开天传信记》里定名,到《西游记》和《封神演义》让哪吒家喻户晓,再到如今被一次次改编成戏剧、电影和卡通动画,可以说是穿越了千年,仍然焕发生机。这背后持久的魅力来自哪儿?中国文化为什么具有跨越千年的魅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毛巧晖:从古至今的哪吒故事就被一次次地改编。比如明清时期的《西游记》,还有《封神演义》,以及我们看到像京剧等等不同的戏剧,也对哪吒进行了故事的演绎。还有就是我们大家非常熟悉的像影视改编,像《大闹天宫》《哪吒闹海》等等。不同时期的改编和不同媒介的表达,让我们看到每个时代的人他都有自己心目中的哪吒。这可能就是我们中国的传统神话和我们民间文化的魅力。因为民间文化它不是一成不变的,相反它有适应时代审美社会需求的这种自我更新的能力。但无论是小说、戏曲还是影视创编背后,它又有一直沿袭的可以说是不变的中国文化的这种精神。比如像对亲情、友情的重视和对保卫家园的这种英勇精神的歌颂。另外就是神话故事中对于个性自由、创造精神的这种追求,改变了人们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些刻板的印象,体验到了中华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高水准视觉特效
获得观众认可
中国文化的无尽宝藏对于文艺创作是一笔巨额财富,但是,怎么用好这笔财富,还是要有硬核实力的。对于《哪吒2》来说,除了故事情节的创新,特效制作精良,也是观众普遍热议的话题。
哪吒披上“万鳞甲”
创新背后有哪些硬实力?
《哪吒2》的成功意义远不止于票房,更是中国文化创新活力、魅力与实力的一次生动展示。不少看过电影的观众,可能都会注意到这样一个细节,在影片的片尾字幕里,有一串长长的名单,里面出现138家中国动画公司的名字。影片2427个镜头,特效镜头达到1948个。影片中的每一个特效镜头,每一帧画面都是138家动画公司、4000多名中国动画人的合力托举。那么,这条创新之路的背后有着哪些硬核实力?
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导演 杨宇(饺子):真正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还是来源于作品本身,剧本、故事、角色,这些是不是能够打动全世界的观众。这些不是能够外包的东西,所以现在第一步我做出了自己喜欢的东西,国内观众也喜欢,渐渐地我把这东西做得越来越好,我继续精进自己的技艺,我相信总有一天它能诞生出一些新的玩意儿、新的内涵、新的灵魂,让全世界都能够来欣赏它。
在“海底妖兽围攻陈塘关”这一场景中,登场的许多妖兽,在形象设计过程中,不仅要考虑本身的种族特点,有自己的“看家本领”,还要能够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表达。
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导演 杨宇(饺子):我们最难的几个特效就全部时间都是花到了研发上面去了,一定要做观众没见过的,能够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的,或者说能够有一种非常新颖的艺术表现形式,能给观众更多的美感刺激的,这样的东西我们才觉得有做的价值。历经5年多的时间,《哪吒之魔童闹海》汇聚了国内外100多个团队,4000多名工作人员,用1900多个特效镜头,交出了一份全面超越前作、诚意满满的答卷。
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导演 杨宇(饺子):我跟团队都一直在说,每一部作品都要当成自己最后一部作品去创作,机会是不能糟蹋的,必须倾其所有去实现最好的效果呈现给观众,然后你跨过这座高山了之后,你回望的时候你才发现不过如此吧。大家的能力又长了,下一部再去挑战自己新的极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