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宫演大戏 职工过足了瘾
西安市职工文化演艺惠民周侧记
秦腔,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凝结着原汁原味的“中国味道”。一句“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老陕齐吼秦腔”描绘了陕西关中平原的壮丽景色和秦腔的广泛流行,也凸显了秦腔在陕西人民心中的重要地位和深厚情感。
2月27日,为期一周的西安市职工文化演艺惠民周演出圆满落下帷幕,《杨门女将》《火焰驹》《铡美案》《周仁》《春江月》《龙凤呈祥》《清风亭》等7出传统经典大戏连续7天在整修焕新的西安工人文化宫(原市委礼堂)里唱响。一招一式,历史的脉络在这里交织;一颦一笑,秦腔的独特魅力在这里焕发新生。
浮生一瞬 这不是梦
2月21日,是西安市职工文化演艺惠民周首场演出的日子。晚上7点30分开唱,可不到下午4点,西安工人文化宫门前就挤满了戏迷。
“我专门从纺织城赶过来,听说工会给戏迷办惠民演出,嫑提有多高兴咧。”“生在‘戏窝子’里,没有戏听,难受得很,今天可得让我过过瘾!”“听说晚上要唱《杨门女将》,孙子我都不看了,坐了一个多小时车,专门赶过来。”几位戏迷言罢,引得其他几位没抢到票的戏迷好生羡慕,拉着工作人员询问购票方式。
原来,当天的首场演出特邀了500名劳模工匠、产业工人、一线职工代表和秦腔戏曲爱好者参加,但首场过后的6场演出,均以10元每张的亲民价格在西安指尖工会对外售出。活动一经发起,演出门票火速售罄,戏迷们称“一票难求”。
晚7时30分,板鼓乍响,一时锣音四起,开戏了。剧场里座无虚席,坐在前排的劳模方阵里,有人随着鼓点打起拍子,有人微张着嘴跟着韵律哼唱;旁边整齐划一的橘色工装,是城市美容师——环卫工,他们用手机记录着这美妙的时刻,每一幕唱罢都报以雷鸣般的掌声。
咿呀唱词淹没在油彩脂粉里,灯光闪烁被板胡拉长,近3个小时的演出转眼就结束了,专程从甘肃赶来的辛先生和母亲还沉浸在演出中久久不能平静,“算是圆梦了,我妈妈80岁了,特别爱听戏,今天唱戏的演员平时都只能在电视、手机上看到,这一趟值,工会这活动办得好,我拍了好多视频,回去可得好好炫炫。”辛先生说。
文物里唱非遗 简直“撩咋咧”
原市委礼堂曾是西安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是西安的历史文化保护建筑。2024年,由西安市总工会牵头,对原市委礼堂进行结构加固、文物修缮、室内装修,提升改造为西安市工人文化宫。而此次西安市职工文化演艺惠民周活动,是焕新后的文化宫迎来的首场面向全体市民的一次“检验”。
“能够站在西安工人文化宫这个剧场演出,我们既兴奋又骄傲。”三意社舞台监督罗芳华告诉记者,在得知西安市职工文化演艺惠民周活动后,三意社全团上下都十分重视,精心排练,力求将最好的表演呈现给观众。不仅如此,演出前,剧团也多次来到文化宫,针对剧场的舞台进行调整,尽可能展现给观众的是最美的一面。
跟随罗芳华的脚步,记者来到了幕后。相较于文化宫外一票难求的热闹景象,演出前的幕后,则紧张而又安静。洗脸、抹彩、吊眉,不一会儿,一个生动的人物形象就通过妆造体现得活灵活现。
2月22日,经典剧目《铡美案》在文化宫上演,在观众席上,一个年轻的身影尤为显眼。“我一下课就过来了。”在西安上大学的小刘告诉记者,由于本身学的专业和音乐表演相关,在了解了秦腔的文化底蕴后,觉得不管从妆造、服装还是唱腔、表演,都很有意思,尤其是在网上听过《铡美案》选段后,专程过来一睹风采。
作为此次活动主办方之一,西安三意社的当家人、梅花奖得主侯红琴介绍,为了全力做好此次惠民周的演出,三意社精选了7经典大戏,特派出两位梅花奖获得者领衔参与演出,剧团上下齐上阵,就是为了将最好的一面奉献给西安职工。
一方戏台 唱尽秦人秦韵
“说秦腔,道西安”,秦腔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早已融入这座城市的血液。7天7演,秦腔韵味在文化宫内回荡,观众的热情如潮水般涌动。每一场演出,都是对传统艺术的深情致敬,也是对市民文化生活的丰富滋养。演员们的精湛技艺,让古老的秦腔焕发出新的生机,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桥梁。
惠民周的演出已落下帷幕,超过3500人次观众沉浸式体验古老戏曲独特魅力。秦腔的悠扬之声,仿佛穿越千年,诉说着古城的沧桑与辉煌。观众们不仅见证了艺术的传承,更感受到了文化惠民的温暖。文化宫的灯火辉煌,映照出西安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坚守,这份情怀,必将在未来的岁月里,继续滋养这座城市的灵魂。
市总工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活动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戏曲演出,也是一次文化交流、情感沟通、精神凝聚的盛会,更是践行“文化兴市”战略的具体实践。通过观演,搭建起一座沟通职工与文化的桥梁,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焕发出新的光彩。同时,也让广大职工能够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放松身心,陶冶情操,提升自身文化素养,增强文化自信。 全媒体记者 臧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