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两会声音 议发展话心声 代表委员这样说
市人大代表 李巧玲
为民企发展注入强大信心
“当前民营企业仍面临市场需求不足、资金周转困难、创新转型压力大等挑战,2025年民营企业该怎么干,政府工作报告都做出了详细的部署。”市人大代表李巧玲作为创业者,面对2025年的企业发展信心满怀。
李巧玲建议,强化政策实效,构建政策服务新生态。加快《西安民营经济促进条例》落地实施,建立“政策制定-精准推送-快速兑现-效果评估”全链条机制,细化条例为税收优惠、融资支持等具体措施,明确责任单位和时间节点,确保政策可操作、可量化,建立“政策专员-企业”直联机制,“一对一”解读政策、代办手续,打造数字化平台,整合税务、社保等多源数据,自动匹配企业可享政策,实现"免申即享",让政策红利直达企业“口袋”。
针对民企创新动能不足问题,李巧玲建议要激发创新动能,赋能数字化转型。设立民营企业数字化转型基金,重点投向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对中小企业数字化项目给予补贴,推动秦创原总窗口与中小企业深度对接,建设数字赋能实验室,开展“百场对接”活动,促成产学研合作项目,推动高校科技成果就地转化。
李巧玲始终坚信在“双中心”建设的历史机遇下,西安民营企业必将以“新质生产力”为引擎,在硬科技、文化旅游、先进制造等领域打造更多“西安品牌”! 全媒体记者 裴雅乔
市人大代表 陶锦翔
建设线上线下一体化餐饮培训平台
近年来,西安经济稳步增长,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餐饮需求呈现出多元化、品质化的发展态势。然而,当前西安餐饮行业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部分餐饮企业员工专业培训不足、部分创业者缺乏系统的餐饮管理知识。”市人大代表陶锦翔在调研中发现,食安隐患、经营管理不规范以及金融适配性不足等问题,也制约着行业的健康发展。
陶锦翔建议相关职能部门牵头,全面推行4D现场管理模式,通过组织宣讲会、现场观摩会等形式,让餐饮企业充分了解4D模式的优势和实施方法。建立健全餐饮行业操作环节标准体系,建立标准执行监督机制,定期对餐饮企业进行检查评估,对于不符合标准的企业,责令限期整改,并将整改情况纳入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强化职能部门责任落实机制。搭建专业培训与教学平台,线上平台提供丰富的教学视频、案例分析、在线测试等学习资源,方便餐饮从业人员随时随地进行学习;线下平台定期举办培训班、研讨会、讲座等活动,邀请行业专家和成功企业家进行授课和经验分享。建立培训效果评估机制,对参加培训的人员进行跟踪调查,了解其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情况,不断优化培训内容和方式。实施精准帮扶与指导,探索推广多元管理模式,推动行业整体管理水平的提升。
全媒体记者 裴雅乔
市人大代表 徐勇
落实产改意见 关注产业工人队伍成长
在全球产业变革浪潮中,“智改·数转·网联”正形成“三位一体”的协同效应,驱动传统产业向新质生产力跃迁,重构未来经济格局。
“智能化改造,重塑生产核心能力是关键。”作为一名来自制造业企业的市人大代表,徐勇坦言,目前自己所在的企业已经通过“智改·数转·网联”发展路径,实行智能化自主改造,为公司向工程机械、矿用车及农用装备等细分市场拓展奠定了基础。但随之而来也出现了职工队伍素质还较低、企业招人难留人难等问题。
徐勇建议,传统制造业要加快转型升级,政府需要加大引导,组织企业对标学习,借鉴行业先进企业成功案例和经验,实施有效的智能化改造。引入新技术,加快推动传统制造业优势领域塑造长板,推动传统产业与新技术相结合。在关键质量数据分析、智能产线在线检测等方面开始探索和应用,不断提升产品竞争力。
徐勇建议,需要关注产业工人队伍培养、能力提升、平台搭建、服务保障等方面的系统建设,解决发展和人才瓶颈问题。加快构建政府推动、社会支持、工会参与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引导产业工人适应当今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需要。坚持以教促产、以产助教、产教融合、产学合作,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全媒体记者 裴雅乔
市政协委员 陈曦
进一步加强工匠人才培养
近年来,工匠人才越来越成为产业工人队伍中的中坚力量,工匠人才群体的培育在推动社会进步、提升核心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的作用日趋重要。然而目前,西安市依旧面临着工匠人才总量不足,崇尚工匠氛围不够浓厚,教育、科技、人才资源转化不足等问题。
针对这一现状,市政协委员陈曦在多次深入基层调研后,建议以系统性改革破解多重瓶颈,由市人社局联动市总工会重启“西安工匠”遴选认定,培育平台放在市总工会,加快培养不同层次、不同领域高技能人才,为创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西安实践提供人才支持和技能支撑。同时,推动市教育局深化"校企"合作机制,发挥校企两种资源优势,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推动实现企业实际操作技能与学校教学内容深度融合,企业实际需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深度融合,企业培训课程与学校教学深度融合。
此外,深入开展“双进”活动,市教育局推动在全市高等院校、职业院校开设“劳模工匠大讲堂”,设立“劳模工匠兼职导师”,组织劳模工匠进院校巡回展演,组织大学生进企业、进技能赛场、进创新工作室、进工匠学院,把劳模工匠精神培育贯穿高校学生培养全过程,通过融媒体矩阵讲好工匠故事。
全媒体记者 唐玉洁
市政协委员 周小莉
加大对女企业家支持力度
“我国女企业家在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当前仍面临多重挑战。”市政协委员周小莉说。
身为西安市女企业家协会会长,她结合自己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例如市场上面向女企业家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稀少,导致她们融资时面临高门槛、高成本难题;政企信息沟通机制缺失使女企业家难以精准把握政策动向,错失发展机遇;企业经营中普遍面临账款拖欠严重、行业壁垒突出、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创新转型受限于资金技术短缺及专业指导不足,导致研发滞后、市场适应性弱等等问题,都影响着企业高质量发展。
在这个背景下,她建议落实中央支持民营经济政策精神,针对性优化金融服务,开发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产品,建立多维信用评估体系并设立专项担保基金。构建线上线下政企沟通平台,通过定期座谈会、政务专窗和数字化服务提升政策对接效率。强化账款清欠执法力度,破除行业壁垒,营造公平市场环境。整合产学研资源,建立创新孵化平台,强化技术转化与人才支撑。拓展国际商务对接渠道,搭建跨境合作桥梁;完善托育服务体系,缓解家庭照护压力。最后周小莉告诉记者,系统性的政策支持将有效地激发女企业家创新活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动能。 全媒体记者 唐玉洁
市政协委员 穆兰
延长建筑工地年龄准入门槛
近年来,多地为保障施工安全,对建筑施工企业用工年龄做出严格限制,禁止18周岁以下、60周岁以上男性及50周岁以上女性进入施工现场从事建筑施工作业。然而,随着社会发展和人口结构变化,适当延迟建筑工地上工年龄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必要性。
“年龄准入门槛的执行,使大量超龄农民工失去工作机会,他们中的许多人缺乏稳定的社会保障,务工收入是家庭重要经济来源,失去工作后他们的生活面临困境。”来自园林绿化工程领域的市政协委员穆兰在调研中发现,清退超龄农民工不仅让建筑行业出现劳动力短缺,也让一些农村家庭陷入收入减退的困境。因为他们中大多没有稳定的退休金等养老保障,继续工作是维持生活的重要方式。
对此,穆兰在社情民意信息中提出,适当延长清退年龄,充分利用工地上老工人的技术能力,将他们身上宝贵的技术经验及时传授给年轻一代。
与此同时,为农民工建立完善的健康检查制度,根据体检结果,合理安排工作岗位。
降低参保门槛,简化参保手续,进一步完善建筑行业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对于已参加工伤保险的超龄农民工,在发生工伤事故后,能够及时得到有效的救治和合理的赔偿,减轻企业和个人的负担。同时,鼓励企业为超龄农民工购买商业补充保险,作为工伤保险的补充,进一步提高保障水平。
全媒体记者 唐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