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部门聚焦西安发展热点持续发力

来源:全媒体记者 唐玉洁 浏览: 8

    本报讯 (全媒体记者 唐玉洁) 4月8日,西安市“‘深化六个改革’ 创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西安实践”系列新闻发布会召开。会上,西安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务局、市农业农村局介绍了2025年相关工作。

   推进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90%以上

    2025年,市生态环境局将完成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智慧化监管总体规划,全面提升秦岭保护“空天地网”一体化监管能力。常态化开展“五乱”问题排查整治,持续规范农家乐、民宿、旅游景区运营管理,加快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不断增强秦岭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加快建设秦岭终南山公园,统筹推进秦岭文化展示中心、秦岭大熊猫繁育科研基地建设和秦岭野生动物园功能提升,充分挖掘秦岭生态和文化价值。

    持续推动“四大结构”优化调整、实施五类治理工程、四个方面专项行动,围绕77项年度重点任务,185条具体工作措施,以减少重污染天气和解决人民群众身边的突出大气环境问题为重点,以降低细颗粒物浓度为主线,强化源头管控、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污染协同治理,推进实现“十四五”空气质量目标。全面完成乡镇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完成渭河、石川河、灞河、浐河、新河等重点河流排污口整治。加强工业企业水污染排查整治。“一村一策”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应管尽管、应治尽治,完成30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和20处农村黑臭水体整治。强化土壤源头防控,加快建设“无废城市”。推进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利用率稳定在90%以上。

    实施分区域、差异化、精准管控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把分区管控充分落实到政策制定、规划编制、产业布局、环境准入等各领域。严格落实碳排放双控制度,有序实施燃煤电厂关停和替代,持续扩大新能源装机规模。加快城镇既有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节能改造,新建公共机构、工业厂房屋顶光伏覆盖率不低于50%。提升重点行业企业清洁运输货运比例,燃煤热电企业及年大宗货物运输量在100万吨以上的企业、物流园区的清洁运输比例保持在80%以上。培育多层次减污降碳协同创新标杆,持续推进西咸新区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和3个省级低碳近零碳园区建设。

构建水灾害防御“三大体系”

    2025年,市水务局启动《西安市“十五五”水安全保障规划》及配套规划编制。实施城市供水、排水防涝、污水收集处理3个一体化安全能力提升行动。全力保障引汉济渭二期、三期工程建设,启动子午分水口、西南郊分水口等5个引调水工程,开展周至泥峪河、蓝田冯家湾等水库项目前期工作。

    构建水灾害防御“三大体系”,汛前完成马岔河、高冠河等17个河道堤防水毁修复,年底前完成涝河等中小河流治理。健全技术、物资支撑保障体系。加快智慧防汛信息平台建设。优化“四个一”积水点整治体制机制,全面提升防洪减灾能力。

    加大引蓝济李、引湑济黑及秦岭峪口径流调水,用好引汉济渭先期来水。加快推进李家河水库输水总干渠复线工程、子午水厂等工程建设。完成蓝田县西川片区供水工程(一期)、蓝田县赛峪供水工程。

    实施中心城区市政排水管网“通断、补缺、治堵”微改造行动,大力推进雨污分流改造。投运蓝田二污、建成高陵二污、完成十污扩容,统筹调配全市10座污泥处置厂运行。持续推进国家典型地区再生水利用配置试点市建设,再生水利用率提升到37%以上。

    落实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严把取水许可关口,“一区一策”推进全市4个未“摘帽”超载区治理。持续开展地下水人工回灌,涵养修复地下水生态环境。全面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和黄河流域深度节水控水行动,到2025年底,万元GDP用水量比2020年下降8%,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2020年下降6%。

    持续开展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完成水土流失面积治理50平方公里。深化“河湖长+”部门协作,完善村级河湖管护体系,开展“亮剑护河2025”打击河道非法采砂专项整治。完成堤防工程基础数据复核和堤防标准化创建,持续打造一批“管理规范化、监测信息化、河库生态化”管理样板。

推动区县建设十亿级农业首位产业链

    2025年,市农业农村局实施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建立粮食主产区县、镇街整域推进机制和其他镇街整村推进机制,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384.3万亩以上,总产量保持在140.4万吨以上。加强良田建设及用途管控,探索建立耕地、永久基本农田和高标准农田“一张图”“一套数据”一体化管理机制,全年建设高标准农田5万亩以上。严格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持续推进设施蔬菜现代化改造,建成运营全市首个菜篮子城市保障中心,培优壮大畜牧养殖规模。

    加速发展县域农业首位产业,推动区县建设十亿级农业首位产业链,鼓励镇街培育亿元级特色农业产业链。启动实施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着力构建“1+7+N”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体系。坚持重大项目引领,实施龙头企业带动,建设一批产业集群、产业园区和产业强镇。丰富三产融合载体,打造“西安都市农业创新发展基地”,加快推进县域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区、高效农业生态观光园、农业新经济产业园等项目建设,以农业与文化、旅游、生态、互联网等产业跨界融合,培育发展乡村新产业新业态。

    深入开展“双增收共富裕”行动,持续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通过产业升级、三产融合、社会化服务、资产运营等方式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集体经济发展,农民财产净收入增加,2025年城乡融合要素交易市场年成交额突破15亿元。持续推进“千村示范、全域提升”工程,以“一村一方案”加快400个市级重点村建设发展和全面提升,申报创建省级“千万工程”示范村60个。持续推进“西安乡村空间站”建设。深化“光伏+”整村推进模式,加快农村分布式光伏电站项目建设。在环山路沿线构建“廊道+园区+村庄”的复合型空间布局,打造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农业新质生产力廊道。立足区域资源禀赋,吸引落地一批三产融合、业态创新的招商引资类项目。



0
微博
微信公众号
今日头条
抖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