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召开的第一次劳模表彰大会
来自陕西的赵占魁、周长根、陈全寿等十三名陕西代表出席会议,并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大会念刊
党中央向大会致祝词
在欢送仪式上,老英雄赵占魁被献花者包围了 (翻拍图片)
各产业工会向出席大会的劳模代表献花 (翻拍图片)
1950年9月25日至10月2日,在新中国成立一周年之际,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也被称为新中国首届劳模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是新中国第一次全国性的劳模表彰与奖励大会,开启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劳模表彰和弘扬劳模精神的新篇章,在新中国史、中国工运史上具有继往开来的历史特征与承前启后的时代意义。
这次大会在“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取得了全国范围的伟大胜利”和“大规模的恢复经济的建设工作业已开始”的背景下召开。此前,全国总工会在各行各业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劳动竞赛。大会筹备委员会对劳模评选范围、评选标准、名额分配等进行了明确要求,并提出在评选中要注意劳模代表必须包括私营企业、私营农业部门的职工,必须包括技术人员,必须为群众所认可。
7月29日,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筹备委员会召开第一次会议,讨论并通过了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计划,确定专人研究对参加大会劳动模范代表的奖励办法、制订全国各地生产劳动模范奖励办法,明确由全国总工会、中央农业部等单位具体指导推选代表等工作。
全国总工会按照筹委会制定的计划,紧张有序地推动各项工作开展,同时在各行各业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劳动竞赛。7月31日,全国总工会印发《关于准备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的通知》,要求各级工会组织迅速开展工作,深入宣传教育、民主讨论推选,选举群众拥护、对生产建设有重大贡献的劳动模范代表。8月11日,全国总工会再次下发补充通知,要求各大行政区总工会迅速行动起来,按照分配名额,尽快召开劳模会议或职工代表会议,民主推选出群众公认和拥护的代表。全总第四十八次常委会扩大会议,直接评定赵占魁、李凤莲、甄荣典、刘英源、李永、于松如、杨富春等7名劳动模范,作为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代表。
9月25日,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开幕。参加大会的劳动模范代表共有464人,其中来自工业战线的有208人,农业战线198人,部队代表58人,他们都是各条战线上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来自西北军政委员会劳动部副部长赵占魁、西安大华纱厂发电厂管理员周长根、宝鸡申新纱厂保全股工长陈全寿、西北农学院农艺系助教赵洪璋等13名陕西代表出席会议。
毛泽东主席代表党中央向大会致祝词。在祝词中,他高度评价劳动模范“是全中华民族的模范人物,是推动各方面人民事业胜利前进的骨干,是人民政府的可靠支柱和人民政府联系广大群众的桥梁”,号召大家“继续在战斗中学习,向广大人民群众学习”“对于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继续作出优异的贡献”。祝词给劳模代表带来莫大的振奋和鼓舞,也昭示着劳模这一称号将承载共和国极为崇高的荣誉。
从9月26日开始,大会进入劳模代表经验交流阶段,来自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的54名战斗英雄和劳动模范介绍了他们的先进事迹和工作经验,引起热烈反响。大会还进行了颁奖仪式,隆重表彰与会的劳模和先进集体。
这次大会是新中国第一次全国性的劳模表彰与奖励大会,具有继往开来的历史特征与承前启后的时代意义。大会彰显了党和国家对于劳动者和劳模的尊重,体现党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确立了劳动模范的光荣地位和重大作用,开启了我国劳模表彰的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进程,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各族人民为建设新中国而努力奋斗的决心和信心。
文\图 巴新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