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门常开 此心常在
西安市各工人文化宫“文化盛宴”全时段服务一线职工

“杜甫为什么能在青年时期就写出流传千年的诗句呢?”“因为他受到了家人的影响。”四年级的刘一汐连忙抢答。
这一幕发生在10月2日西安市土门工人文化宫“庆国庆 品书香”古诗词欣赏活动的现场。朗朗读书声,孩子们的目光追随着讲解老师,沉浸在传统文化的魅力之中。
今年,国庆邂逅中秋的8天超长假期,将整个城市都切换成“假日模式”,而西安市的各工人文化宫选择了“坚守模式”:敞开大门,全时段、不打烊地为全市职工提供精神文化大餐。
“双节”八天乐不停
在西安市土门工人文化宫“庆国庆 品书香”古诗词欣赏活动的现场,老师笑着为刘一汐的答案作补充,“杜甫的祖父杜审言是唐代近体诗的重要奠基人之一,正是这样的家庭文化熏陶,为杜甫的诗歌创作埋下了最初的种子。”
生动的讲解让古诗词里的文化脉络变得清晰,在场的家长和孩子听得格外专注。
“看到活动报名信息时,我马上给孩子报了名。”刘一汐的父亲表示,这场活动不但能实实在在提升孩子的文学素养,现场还设置了雕版印刷体验环节,“让孩子在动手实践中触摸传统文化,这种形式特别好。”
不只是土门工人文化宫,这个假期,西安全市的工人文化宫都成了群众的“假期乐园”。
“双节”期间,西安市工人文化宫西区组织了多场“迎国庆·庆中秋”系列主题活动,吸引了不少职工参与。职工篮球邀请赛、地区职工乒乓球友谊赛、“月圆映华诞·家国共团圆”读书朗诵会、“音”为梦想,“乐”赞中华主题合唱活动让职工群众度过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假期。
不仅如此,国庆期间,土门小学五年级一班的同学们来到了西安市劳模精神展示馆,积极参加“我向国旗敬个礼”活动,用标准的队礼敬祖国,以深情的祝福颂祖国。
10月2日至8日,西安市示范职工书屋里每天下午都会举办非遗技艺体验,雕版印刷、线装书制作、藏书票制作,成为了职工家庭的打卡新体验。
文艺轻骑兵的魅力
当中秋的桂花香气飘满街头之时、国庆的五星红旗迎风招展之际,纺织城工人文化宫、小寨工人文化宫的文艺轻骑兵带着满满的祝福,把“流动舞台”搭到了校园的礼堂、军营的操场和社区的院落中,用暖心演出,解锁“双节”最鲜活的烟火气。
在纺织城四棉社区的院落里,“家国同庆,情暖中秋”主题演出与居民们相见。舞蹈《东方红》跳出时代的记忆,情景朗诵《如果生活在那个年代》勾起邻里间的共同回忆……每一个节目都贴着“邻里情”“家国味”的标签。社区阿姨们早早就打听:“演出那天要不要搬小凳子占位置呀?”这份期待,是“双节”最好的注脚。
“文化到一线 欢乐送职工”的旋律,还飘进了新城区华山实验小学、未央区某武警部队、西安第八离休干部休养所。魔术、杂技、乐器演奏与歌舞表演应接不暇,演艺人员与职工频频互动,现场还有职工群众踊跃登台,用歌声将自己最真挚的祝福传递给在场的每一个人。
演出结束后,有战士笑着说:“节日能看到这样的节目,感觉和家的距离更近了。”
文化大餐送到一线
“双节”来临之际,西安市边家村工人文化宫联合蓝田县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走进蓝田县工业园区小学,开展了一场以“送教+捐赠”为主题的文化进乡村志愿者活动,为孩子们带来了知识与关爱。
文化宫精心组织名师团队,为学校送上了六节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优质社团课程。从师资培训基础课、硬笔书法基础技巧,到体验软笔书法、国画基础课,再到篮球运球练习和攻防战术学习、声乐发声技巧,课程以艺术、体育为主要载体,激发孩子兴趣。
除了精彩的送教课程,边家村文化宫还向学校捐赠了打印机、学习用具等爱心物资,助力乡村儿童健康成长。
节日期间,西安市边家村工人文化宫还联合多家单位开展了多项活动,向祖国、向地区职工朋友们送上了独特的节日祝福。
此门常开,此心常在。2025年以来,西安市总工会持续深化“文化惠民”工程:组织工会“文艺轻骑兵”深入基层开展演出81场次,把精彩节目送到职工群众家门口;5个工人文化宫开设职工夜校课程79门,累计1600课时,涵盖书法、绘画、声乐等多个领域,培训职工群众超3万人次;举办文化演艺惠民周、秦腔大讲堂、传统戏曲惠民演出等活动,让秦腔等传统文化走进大众生活,累计惠及职工群众万余人次。
全媒体记者 臧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