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职场发小”:职场有没有真朋友

来源:节选自中国青年报 浏览: 3

    在职场,无数身影在工位与电梯间匆匆交错,离散成为日常上演的剧目。然而,与你共度的职场时光,却被岁月镀上金边,熠熠生辉——我们不仅是并肩作战的搭档,更是珍贵的“职场发小”。

命运安排下也有双向选择:我的“大厂”发小

                               王芳

    跳槽已经几个月了,我还是时常和第一份工作中的团队联系。当有人和我聊起“职场发小”这个话题时,我想,不是因为第一次遇到才是“职场发小”,而是因为他们是好人才是“发小”。时间和工作的波折大浪淘沙,留下真诚、善良、有担当、能共情的闪闪发光的品质。

    我大学是学电子商务的,第一份工作是某互联网大厂电商部的策略中台。刚工作的心情和刚上大学的心情有些类似,都是进入新环境,期待和担忧比例大概7∶3。

    入职之前我浏览过一些讲职场关系的内容,基本都是告诉大家不要把同事当朋友,同事可能会背刺你之类的。所以我对职场关系没什么期待,但也会正常社交——当时的心理状态就是别过度焦虑,见招拆招吧。担忧的是,怕莫名其妙得罪了人然后被针对,不过后来我发现在互联网大厂,大家还是能坦诚沟通的。

    我在第一个公司,身边主要是比我早一两年入职、年龄差别不大的同事。很幸运他们都是很好相处的人,愿意教新人,会告诉你遇到什么事可以执行怎样的流程,这些流程会有什么坑,而不是给你一个链接套链接的文档,让你花很多精力自学一个非常基础的东西。

    我的工作更多是帮助支持团队成员,每一个紧急事件处理都会让关系更近一些,由于共同克服的困难比较多,大家互发消息最多的人都是我。和我至今还在联系的同事,大多是当时团建、吃饭、日常工作发生协作时熟悉起来的。

    和第一个团队分开的时候,“饭搭子”陆陆告诉我,作为同事不想和我分开,但作为朋友希望我能有更好的发展,过得更好。陆陆最开始是一线,我是中台支持,相当于前线和后勤关系。后来我也干了一线,我们就是同样的岗位了。我快离职时,她还搬到我之前住的小区,家里养了猫和狗,我经常去她家撸猫遛狗。

    在我有离职想法的时候,陆陆和另外几位同事帮我分析目前公司的情况,给我补充信息,同时也交流每个选择背后可能会面对的情形。

    当时确实是为钱跳槽,但现在看来还是老板和团队氛围更重要,钱多不多是次要的。好同事是相似的,让人一言难尽的同事就各有千秋了。我在新公司遇到的老员工就没有原单位那么好,有的人自己都说不清楚工作细节,有的人不清楚还要装懂,给新人教错的,还有单纯不愿意浪费时间教的。

    因为老员工没有什么热情来帮助我们,在这里,我和同一批入职的新同事交流更多。但因为工作内容不一样,能参考的东西很少,更多是互相消化负能量和心态调节,互相扶持landing(指新人在新的工作环境中平稳落地扎根融入),特别是防止被长期PUA还不知道,多个人就多个视角,跳出自己的思维局限,立体客观地看事情,不让自己钻牛角尖。

    团队什么样,领导的管理风格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一个团队的老板对各成员分工清晰、不会让多名成员干同一个工作互相竞争踩脚且更注重团结的话,团队内成员的氛围就会更和谐以及愿意互相帮助,组织架构清晰度和团队氛围是成正比的。

    我经历的第一个团队,每个人都愿意倾囊相助,相反,第二个团队就没能如此,主要还是领导管理能力和风格的差异。现在的公司整体从上到下都更趋向于让员工“赛马”竞争,而不是团队一起向上走,导致团队内部成员不会互相保护和帮助,而是更多在求自保或者抢功劳。

    “大厂”是一台巨大精密的机器,我们与零件的区别是被连接后依然会主观选择。

她骑着电动车给我唱了首歌

                                       白简简

    “请把我的歌带回你的家,请把你的微笑留下……”微信猝不及防跳出来一段视频,一个穿着防晒衣、戴着头盔的女子,以仰角角度——手机大抵是固定在车把手上,一边骑着电动车,一边给我唱了一首经典歌曲。镜头摇晃,晃过周遭的人潮和树影,影影绰绰。歌声毫无技巧,全是感情。

    这个风一样的女子,是我的初代同事蔡姑娘。也就是,我们在大学毕业后,双双进入这家单位。这样的关系,也被称为“职场发小”。没有波谲云诡的职场风云,没有尔虞我诈的职场竞争,我俩工位挨着,如同升学后的新同桌。每天思考的重要问题,一是,这个稿子怎么写,二是,今天晚饭吃什么。

    我们是一对好搭档。为了调查“雅贿”,从古玩市场的卖家入手,她假冒买家暗访,演技欠佳的我负责给她编“剧本”;为了研究中国的博物馆能不能建立起外国文物的体系,我们在那个炎热的夏天跑遍北京……我们的名字经常双双出现,那是我喜欢的感觉,各自独立又互为倚仗,完美。

    这样的日子以为会持续到我们退休,但在这个人来人往的大城市,最大的确定性就是不确定性。于是,上学就会毕业,工作就要跳槽。眼瞅着她谈了恋爱成了家,跳槽,也随之而来。于是,我和我的“职场发小”终究分道扬镳。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无论多么触及灵魂,终究是要时间的保障。就像异地恋的成功率不高,和“职场发小”不在一个单位后,相处时间越来越少,共同经历越来越少,也就渐渐相忘于江湖。我有了新的同事,我慢慢离开一线转向幕后,新入职的年轻同事叫我“老师”……时光不仅带走了蔡姑娘,也带走了我。

    在断断续续传来的消息中,跳槽之后的蔡姑娘,后来又换了几家单位,有了一个可爱的女儿……不过在我的记忆中,那个明媚的女子仍然定格在她离职的那一天。现在的她什么样,是否还记得我们的青葱时光……

    开头这段“零帧起手”(原指游戏中角色出招速度达到零帧,现比喻猝不及防——编者注)的视频,把我从回忆滤镜中拉出来——喂,伤感什么,起来嗨!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无论做了多少准备,想好了多少寒暄,都不是关键,更重要的是,要交往。毫无征兆的一首歌,裹挟着澎湃的记忆,似乎瞬间抹平了时间的鸿沟。

    我想起了蔡姑娘曾邀我一起去洗澡——是的,单位地下有个简陋澡堂,她觉得洗完澡上班更有仪式感,但谢邀,我并不想去。我想起了因为工作不顺,和她双双在工位上抹眼泪;我也想起了吃遍单位周遭餐厅的宏愿尚未完成,就目送她收拾工位离去……

    一天晚上,蔡姑娘突然跟我说,她收到一条微信公众号的后台提醒,有一位热心读者点赞了10年前的一篇推文。离职多年,甚至连当初我和她共事的部门都已经不存在,这个“僵尸”公众号还关联着她的手机号。她问,你要不要重新运营这个号;我想了想,不必。

    曾经我以为,人与人之间如果有了大段空白,就无从再续,毕竟再见之后,我们都不是当初的自己。但蔡姑娘骑着电动车吼这一嗓子,让我有了另一种理解方式:正是因为这些空白,我们还能用当初的方式相见。生活与工作的搓磨,并不存在于我们之间,那或许,也是一种幸运。她还是那个一脸端庄但一说话就暴露本性的姑娘;我也还是那个一脸天真、实则做暗事也要做Plan B的女子。人生若只如初见,我们十几年后,再次初见。

    我告诉蔡姑娘,我要为她写一篇文章,讲一讲与她这位“职场发小”的情谊。猝不及防又意料之中,她又给我唱了一首歌,这次唱的是:“舒克舒克舒克舒克舒克舒克舒克舒克,开飞机的舒克!贝塔贝塔贝塔贝塔贝塔贝塔贝塔贝塔,开坦克的贝塔!”

    “开飞机还是开坦克不重要,舒克和贝塔能时不时碰个拳就挺好。”她难得还作了个总结。

打破“8小时”壁垒  我们依然是最好的朋友

                             孙立超

    “职场有没有真朋友?”

    “有啊。”

    面对“职场新人”的提问,我回答得毫不迟疑。

    31岁,工作9年,经历过3家公司。即将拥有10天年假的我,也到了能对新同事说“10年前我刚工作那会儿……”的时候。与很多人“职场没有朋友”的观点不一样的是,对我来说,第一家公司的几个“职场发小”,正是我成年后关系最好的朋友。

    我毕业于2016年,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国有企业。工作第一年是见习期,工资只有2000多元,更晴天霹雳的是,公司没有食堂,午饭纯靠自己解决。入职第一天,部门同事请我吃了一顿200元的午饭,让我大为震惊。尽管没让我掏钱,囊中羞涩的我还是在后续的日子里默默选择带饭,尽量不和同事一起吃。

    这时,两个细心的女同事注意到我总是独自吃饭,主动邀请我一起去附近的美食城。更贴心的是,考虑到我的收入,她们推荐的套餐让见习期的我也毫无压力。一顿顿餐食中,我们的友情迅速升温:午饭变成工作中难得的放松时刻,她们会给我推荐物美价廉的美食,把熟识的同事介绍给我,讨论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和解决办法。刚出校园的我受益匪浅,“原来同事也可以这么善良美好”。

    除了吃饭产生的“革命友谊”,我们在工作上也很合拍。当时,我和其中一个女生负责筹备公司各类职工活动,每当公司有大型活动,总要一起加好长时间的班。从开始策划的头脑风暴,到最终落地的统筹安排,一次次顺利成功的合作,也让我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拥有共同的目标、能够一起为事业奋斗拼搏,对于我而言,这样的同事就像是“战友”。大家因为工作相识,又因为性格相近、三观相同而相熟,关系越来越好。

    工作第二年,公司又来了一批新同事,其中有个国外留学回来的女生,性格开朗,办活动时经常主动帮我们出谋划策、打打下手,慢慢跟我们熟悉了起来。工作之余,我们破开了“8小时”壁垒,只要有空就约着一起打羽毛球、滑雪、郊游,甚至在节假日组团旅行。

    后来,我们分别离开了当初的岗位,甚至有人已经去了海外发展,但仍旧视彼此为生命中很重要的部分。不能见面的时候,我们会一起打游戏互相陪伴;有人过生日时,都会举办一次聚会;在大家结婚生子的时候,我们也分别作为“娘家人”全程参与。

    我举办婚礼的地方距离北京有1700多公里。但即使家里的宝宝还不到半岁、即使要带着电脑边开会边赶紧急工作,大家都亲自到了婚礼现场为我送上祝福。

    如今,我们这几位“职场发小”的年龄,最大的已经39岁,最小的也到了而立之年。年龄差和不同的职业、生活轨迹,会产生代沟吗?对于我而言,同龄人尚且存在不一样的主观认知,相差10岁肯定会有代沟。然而,作为曾一起在公司里拼搏、愿意彼此分享信任和成长的同事来讲,有没有代沟已经不重要了。更重要的是,当年我刚入职时,既紧张又懵懂,如果没有“职场发小”伸出的第一双手,可能我的职业发展也不会有今天的结果。

    后面的职业经历中,随着个人能力的成长以及平台的提升,我也遇到了一些在工作能力、思维模式和性格等方面都很合得来的伙伴,大部分也成为了很好的朋友。但如果把职业生涯比作人生之路,最初的“职场发小”,是最令人难忘的一段关系:初识的我们十分青涩,对职场和工作充满好奇,也正因此,那一段时光最值得回味。

    “职场发小”则不同,大家都是成年人,性格情感都趋于成熟,能在同一家公司工作基本也意味着职业的易交叉性,不用担心未来出现太大的性格变化或是认知差异,因此这段友谊也更容易保鲜。

    当然,“职场发小”最终能否成为朋友,还要看彼此之间的相处模式。幸运的是,过去了近10年,我和我的“职场发小”们,还是最好的朋友。

                             节选自中国青年报




0
微博
微信公众号
今日头条
抖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