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念好“五字诀”应对灾情守底线

浏览: 741

本报讯 (记者 苗莹) 今年以来,西安多地发生暴雨灾情。特别是8月中下旬,西安市蓝田县、长安区等地遭遇60年一遇特大暴雨袭击,造成严重洪涝灾害。

10月13日,记者从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的“奋力谱写陕西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系列发布会上获悉, 面对灾情可能导致的返贫致贫风险,西安市乡村振兴系统,按照“一个摸清、四个优先、四个确保、一个底线”的要求,统筹做好防因灾返贫工作,具体就是念好“早、快、准、细、实”五字诀。

安排部署“早”

西安市委、市政府先后召开防汛工作会议10余次,7月份对公共基础设施、生产经营场所、生活居住环境以及脱贫村、易地扶贫搬迁社区等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集中排查整治。、

西安市乡村振兴局结合防返贫动态监测,就驻村干部安全防范、汛期安全等作出专门安排,细化实化措施,动员各帮扶单位、“四支队伍”协力做好脱贫地区防汛工作。

应急抢险“快”

“8·19”灾情发生后,西安市委、市政府立即启动防汛救灾I级响应,成立市县两级救灾指挥部,强化统筹调度,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在灾情发生后,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指挥。市乡村振兴局第一时间成立救灾专班,协助蓝田县等受灾地区共同抓好帮扶救助。截至10月1日,紧急避险转移群众22880人,转移安置灾区群众28747人。

排查核实“准”

紧扣关键指标,逐村排查、逐户核实、逐人研判,全面排查灾情影响,精准掌握“三类”人群受灾情况,农业产业、务工就业、安全住房、基础设施方面损失情况,分类建立台账,符合条件的及时纳入监测。

截至10月9日,全市因灾共纳入29户102人,其中,蓝田县26户93人,长安区3户9人,已全部录入全国防返贫监测信息系统。同时经研判,本轮灾情导致因灾返贫致贫的风险,主要集中在产业、住房、基础设施等方面,属短期影响,风险总体平稳可控。

帮扶措施“细”

积极安排争取各级各行业的资金和项目倾斜,优先支持灾后重建。统筹安排交通、电力、通信、水务等行业部门,加快修复重建进度。

截至目前,蓝田县水毁的101 省道、312 国道通行便道已经抢通;已抢修并全部恢复9条线路,恢复供电 24193户;所有行政村通讯已基本恢复;抢修供水管道24890 米,34 个村恢复供水。强化产业就业帮扶措施,对损毁农田,进行现场勘察,组织群众因地制宜,修复补种,减损止损;对香菇大棚、五味子基地、荷塘等特色产业,研判损失、调整规划、恢复生产。

对因灾失业和产业受损的群众,一对一、点对点做好就业帮扶和产业救助,确保群众收入“只增不降、稳中有升”。

机制保障“实”

建立统筹协调机制,专班统筹推进,及时分析研判,蹲点指导蓝田、长安落实落细因灾因疫防返贫工作措施。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对受灾镇村实行“日排查、日统计、日研判”,及时应对处置防返贫动态监测发现的问题和突发事件。建立资金保障机制,市县留出防止因灾因疫返贫致贫资金,急事急办、特事特办、先用后批。建立督导考核机制,对防止因灾因疫返贫致贫工作责任、措施落实和工作成效等实行专项督导,纳入考核范围,以严格的督导考核倒逼风险消除,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0
微博
微信公众号
今日头条
抖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