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加快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
近日,记者从西安市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推进会上获悉,西安市开展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4年来,已帮助10万余名职工实现技能晋级和学历升级,高技能产业工人正在成为推动西安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
2017年9月,中共陕西省委、省政府印发《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西安作为首批试点城市。为全面提升产业工人政治地位,市委组织部在换届工作中,适当提高一线工人代表比例,同时邀请产业工人党代表列席市委全会、开展专题调研、观摩全市重点项目,畅通了产业工人参政议政渠道。在评优评先工作中,注重向生产一线职工倾斜,2020年评选的先进党员中基层占比达到30%,499名市级劳动模范中产业工人占到45%,让产业工人有地位、受尊重。市委宣传部安排市委宣讲团走进企业、车间、班组开展专题宣传教育,开办“最美建设者”栏目推送基层产业工人先进典型,不断提高产业工人明辨是非能力和党性思想觉悟。市总工会建成并开放参观“西安市劳模精神展示馆”,引导产业工人争当有理想守信念的最美奋斗者。
为全力抓好制度落实,激发产业工人内在动力,各部门积极出台改革配套制度和人才培养政策,市发改委将加强职业教育、促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纳入西安市“十四五”《规划纲要》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积极培养创新型人才和职业技能型人才。市人社局出台《西安市首席技师选拔管理暂行办法》等政策制度,在全省率先实现技校高级工班和预备技师班毕业生可参加事业单位招考政策。市国资委选拔业绩突出、群众认可的一线产业工人担任管理人员,拓宽了产业工人职业发展道路。市总工会制定下发了《2021年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要点》等文件措施,进一步推动改革走深走实。
同时,市人社局对产业工人自主提高学历层次、推动技术创新、参加职业技能比赛中获得成绩的予以奖励,着力提升产业工人的待遇水平。市委组织部对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西安工匠等给予补贴奖励,让高技能产业工人成为推动西安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
在提升产业工人技能方面,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市总工会联合开展高技能人才技能大赛和“西安工匠”评选,每年评选100多名技术能手和技术标兵,三年来命名341名西安工匠、职业技能带头人,205家西安市职工(劳模)创新工作室,为西安市打造“技能之都”和“工匠之都”奠定了人才基础。
西安市财政局设立了职业教育专项资金,平均每年安排资金9400万元。市人社局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累计培训职工116万人次,拨付培训资金5.74亿元。全市各级工会每年投入提升职工技能素质专项经费达3500余万元,帮助10万余名职工实现技能晋级和学历升级。
三年来,市总工会积极推广应用技术改进和创新成果716项,累计创造经济效益15.35亿。市国资委每年组织开展创新博览会、创新大讲堂等一系列活动,鼓励产业工人在工作实践中积极创新。
为了完善权益维护,让产业工人有更多获得感,市总工会加大建会入会力度,全市实名制采集工会组织达7.63万个,工会会员206.52万人,为精准化、普惠化服务广大产业工人打下了坚实的数据基础。市总工会在全国率先建立市、区县两级工会人民纠纷调解委员会,首批开展“工会+法院”多元化调解劳动争议案件试点,受理劳动争议案件1405件,让产业工人的合法权益更有保障。同时,还成立全国首家“农民工子女关爱诊疗中心”,举办农民工爱心专列平安返乡等致敬建设者系列活动,坚持开展“四季送”品牌服务活动,服务广大群众约40万人次。
今年以来,市总工会开展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试点,雁塔区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向纵深发展,嘉业航空激励工人队伍创新,幸福制药推动工人技能水平与薪酬等级挂钩等试点,已经形成了一批针对性操作性强、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本报记者 臧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