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节奏社会 能否容下“松弛感”

来源:半月谈网 4.10 胡鹏辉 王昕迪 浏览: 1

    “太用力的人走不远”“提高钝感力,回归自然力,停止内耗,保持松弛感”“不拧巴、不端着、大大方方才能活得漂亮”……当情绪管理、人生管理成为青年人的一种追求,“松弛感”一词引发广泛的情感共鸣,体现出新生代青年对社会生活的重新审视与调适。

松弛感≠躺平

    现代化高速发展,社会快速转型,“快节奏”成为生活的主旋律。都市的水泥森林中,各种高企的KPI(绩效指标)让不少朝九晚五甚至“5+2”“白加黑”的年轻人处于高度紧张、焦虑、疲惫状态。因此,一些新生代青年正以独特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重塑状态,以实际行动消解紧绷的工作生活氛围。

    ——忠于自我的行为举止。新生代青年的松弛感源自对自我能力的充分认同与信任,肯定自我价值,重视自我感受,不轻易受他人裹挟。与前辈相比,一些新生代青年更加注重工作和生活平衡,热爱能凸显自我价值的工作,不会盲目地迎合既定职场文化。

    ——平静稳定的情绪状态。一些新生代青年拥有排除外界干扰的钝感力和调节情绪的能力。面对信息大爆炸带来的繁琐事务和社交过载,他们的钝感力是不过于敏感的能力,强调的是对挫折伤痛的耐力。

    ——直率坦诚的语言表达。在社交平台上,新生代青年形成了新的语言风格。他们擅长用一句百搭流行语、互联网缩写或一张表情包来准确表达情绪、快速结束对话。

    有人会误以为松弛感与“躺平”一样,但其实两者截然不同。躺平是在内耗和焦虑的双重挤压下,降低欲望,选择以消极方式来逃避。而松弛感意味着个体承认自身的欲望,怀揣着内心的追求,也能接受不完美的结果。松弛感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放松状态,源自“心里有底”,是“后台奋斗”促进的“前台松弛”。其本质是强大的内在自我而非盲从社会化期待,忠于自我且自我悦纳,从而较少受到社会压力的影响,外在表现为情绪稳定,用乐观心态积极调整前进中的状态和节奏。

每年都是“关键期”

    新生代青年成长于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时代,很多家庭不仅不需要子代的经济供给,反而还能给子代提供物质支持。由此,家庭和社会层面的精神支持更是给年轻人最大的自主权,使他们能自由自在地“为自己而活”。对新生代青年来说,他们敢于挑战权威,较少背负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压力,更容易拥有松弛的心态。

    然而,松弛感仍是稀缺品。传统家庭主义和僵化教育方式对个体造成束缚。在传统的大家庭生活中,个人行为归根结底要为家庭服务,家族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在频繁的社会流动下,中国人很难割舍血缘牵绊,不少父母仍希望子女能出人头地,将个人未尽的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使孩子背负沉重的压力,变得越来越紧绷。而在一味追求速度与效率的职场,越来越多的青年选择牺牲休息来实现持续的自我更新,人们必须时刻驱动自己不能停歇,夹杂着对结果的狂热和对落后的恐惧,让一些青年直言自己患上了“休息羞耻症”。

    在网络上,调侃中国人从小学一年级到大学毕业都被称为“关键期”的视频走红,这一夸张化的表达反映出新生代青年的成长现状。在功利化的社会氛围下,人们从主观上倾向于制定标准化的目标和评价标准,不断地追逐、奋斗、努力,从未停歇。似乎每个人生阶段都被安排好了,被“什么年龄该做什么事”的观念裹挟着前行。

张弛有度,增强社会弹性

    营造张弛有度的宽松社会氛围。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构建价值开放多元的社会共同体,增强社会弹性。

    开辟松弛感空间。可在繁华的城市街角打造新型文化空间和“口袋公园”,增设更多符合人们运动需求的便民设施,为快节奏生活切换出片刻宁静,释放情绪压力。

    创新教育体系与理念。采用个性化教育方式,拓宽成长道路,重视学生包括社交能力和情绪控制能力在内的非认知能力的培养。

    呵护青年的心理健康。拥有松弛感的前提是保持自信,学会调节情绪和状态,增进自我认同,减少精神内耗。在成长过程中着力培养自身的“高配得感”,生成看得透、想得通、做得到的内生力量。

    保障劳动者休息的权利。鼓励劳逸结合,落实法定休假制度,探索居家办公、智慧工作等弹性工作制度,创造出更加公平、包容、人性化的职场环境。

       (半月谈网 4.10 胡鹏辉 王昕迪)



0
微博
微信公众号
今日头条
抖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