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稳住粮食安全压舱石
近年来,陕西省把保障粮食安全作为“国之大者”,严格落实党政同责,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全省粮食生产能力不断提升,稳住粮食安全“压舱石”为谱写陕西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夯基架梁。
生产总体形势持续向好
陕西省把粮食安全摆在“三农”工作的突出位置,稳面积、提产量、强科技,实现了粮食单产和总产稳步提升。
近年来,全省粮食总产基本稳定在1200万吨以上,2021年粮食产量1270.4万吨,相比“十二五”末增加了65.73万吨,增幅5.46%。全省主要粮食作物大面积单产纪录不断刷新,2021年平均单产281.91公斤,较“十二五”末,净增14.98公斤,增幅5.61%。
同时,陕西省大力实施绿色高产高效模式攻关,粮食作物主推技术超10项,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9.2%。积极探索技术集成、成果转化、机制创新的新路径,截至2021年,全省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1.1%,农机总动力达到2451万千瓦,粮食生产已迈入以机械化生产为主的新阶段。
设立现代种业专项资金,在省域内组建9个商业化联合育种体,支持种业企业和科研院校开展科技攻关。目前,全省主要粮食作物商品化供种率达到80%以上,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
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
近年来,陕西扎实推进“一稳三提”行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升。
“稳”字当头,坚持粮食安全党政同责,采取面积考核政府、产量考核部门的措施,确保播种面积稳定。2021年达到4506.45万亩,2022年预计达到4507万亩,实现了稳中有增。
“扩”中增潜,紧盯关中灌区和渭北旱原水旱交界处,通过财政补贴方式,推动具备条件的耕地恢复一年两料种植,连续三年实施夏玉米扩种行动,提高了复种指数,增加了面积总量。
“整”上发力,针对部分耕地撂荒现象,开展撂荒地综合整治和统筹利用,按照宜粮则粮、宜特则特的原则,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引导有序恢复耕种。2021年以来,全省已整治撂荒地近300万亩。
本报记者 苗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