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光成炬 感谢有你

浏览: 130

70、80、90后 用坚守诠释担当

——碑林工会人的抗疫故事

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是职工入会的组织者,权益的维护者,困难的帮扶者。在疫情防控中,他们化身成政策宣传员、秩序维护员、健康守门员,和所有西安人一道,共同守护着这座古城。请听这些70、80、90后工会人的抗疫故事。

有点儿“轴”的70后大姐

随着80、90后在工作中日益肩负重任,贺颖已成为碑林区总工会干部中唯一的70后。她是单位的会计,或许是多年来从事财务工作养成的习惯,她对待每一件事情都格外严谨认真,在同事眼里,她甚至有点儿“轴”。贺颖的视力不好,眼睛近视达1000度,由于工作需要长期盯着电脑屏幕,眼睛总是不时出现各种不适。考虑到她的实际情况,这次疫情防控工作原本安排她在办公室值守。而她却坚持要和一群 80、90 后们深入一线。每天总比别人提前到达,问社区要来了院落住户名册,有几栋楼,多少住户,她做到心中有数。她值守的

院落,人员出入要扫码,还要仔细查看核酸检测日期,逐人做好登记,这些流程丝毫来不得马虎。“我是一名党员,党员在关键时刻肯定是要冲在一线。”这位有点儿“轴”的老大姐言语掷地有声。

靠谱的 80后“老彭”

彭致强是一名退伍军人,现在是碑林区总工会职工服务中心的负责人。叫他“老彭”,并不是因为他年龄大,人家可是标准的80后。因为为人稳重随和,办事细心周密,同事们无论年龄大小都亲切地喊他“老彭”。“老彭”是个靠谱的人,领导把事情交给他总是很放心。这次疫情防控工作中,身着防护服查验二维码、维持核酸检测队伍秩序、院落值守……他一样也没落下。同时,他还要负责采买物资,组织全区各级工会开展对疫情防控一线工作人员的慰问,这些所有的工作,他都落实得井井有条。“老彭”的靠谱还体现在对同事的无微不至上。按照统一安排,有一次分配给了区总5个院落值守点,从中午1时值守到深夜。由于沿街餐饮商户关门歇业,5个点10名值守人员的晚饭就成了问题。看着夜色中坚守岗位又冷又饿的同事,“老彭”心里很不是滋味,他当即自掏腰包为大家在网上订来了外卖。吃着暖心的晚餐,90后小伙儿吴凡帝格外激动:“老彭,你也太靠谱了”!

有担当的90后女汉子

12月25日,封闭管理第三天,一大早就飘起了雪花,西安迎来了冬天气温最低的一天。在家中休整待命的陈兰正在吃午饭,连日来她几乎每天都扎在核酸检测一线。突然间手机提示音响起:下午两时前往包抓社区值守。她加快了吃饭速度,边吃边告诉家人:“妈,有任务了,马上走。”母亲甚至都没有听清她说了些什么,她就开始换衣服准备出门。两天前,在第三轮核酸检测中,她穿着防护服持续工作了五个小时,脱下防护服的她头晕恶心,在夜晚的寒风中伫立了良久。区总对接的柏树林街道建南社区几乎全是老旧小区,小区居住的很多都是建国门老菜场的商户,接触人员复杂,存在很大的感染风险。“大家尽快去做核酸!”这个平日里腼腆的90后女孩在岗位上瞬间化身成“女汉子”,举着喇叭穿梭于各个楼栋,成了大嗓门的“宣传员”。

他们是碑林区广大干部职工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的缩影,在疫情防控歼灭战,像贺颖、“老彭”、陈兰一样的 70、80、90后们坚守一线,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工会人的担当。

本报通讯员 侯晓兰

疫情防控没有局外人

——记志愿者经开区第六小学老师魏妍妍

“疫情防控没有局外人。”西安经开区第六小学二年级教师魏妍妍,义无反顾地在志愿表单上写下自己的名字。

为力求在做志愿者期间不耽误孩子们学习,魏妍妍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调整了部分为学生线上答疑时间,学校也对她的线上教学时间段做了调整。

2021年12月27日,住在草滩九路的她,5时多起床,7时便到达凤城铭苑社区待命。“第一次穿防护服,医护人员一遍遍地叮嘱,让我的神经紧绷,甚至不小心扯坏了套在羽绒服上的手套。”魏妍妍说,“在社区核酸采样棚的电脑前坐下后,我深呼吸了几口气,点位负责人一边鼓励,一边耐心教我怎样录入采样信息。”

魏妍妍服务的中国建筑西北研究院和凤城铭苑,老年人和小孩多,他们没有智能机,只能一个一个录入身份信息。可是,她把打印好的二维码小卡片交给老人,有的老人不经意地把它随手扔掉,魏妍妍只好不厌其烦一遍遍地提醒,在魏妍妍的耐心劝导下,老人们都能保留好自己的二维码小卡片,使得此后的核酸采样速度明显快了。

每天,魏妍妍早上天不亮就起床,由于路上车少,她有时要步行半个多小时才能打上车。室外温度低,防护面罩上渐渐挂上一层雾水,口罩里的水汽化为水滴流到脖子上,反复地“手消”,冰凉的消毒液让她的双手越来越凉,手在寒风中冻得发麻,但她没有一句怨言。

“连续7天的志愿者服务工作,不仅磨练了我的意志,更让我看到医护人员和社区工作人员的不平凡与伟大。作为一名党员,能够在疫情防控一线尽点力,是我的责任,也是我的荣光。”魏妍妍说。本报记者 苗莹 李江波

寒冬里,最暖心的那抹“志愿红”

自西安因疫情按下“暂停键”以来,社区一线涌现出了一大批服务群众的志愿者们。他们穿着红马甲,戴着红袖章,不畏严寒,在各个小区奔波忙碌着,为小区居民解决生活上的困难,成为这个冬天最温暖的“一抹红”。家住莲湖区枣园街道丰盛园小区的范永刚就是其中一员。

1月1日凌晨1点半,西安市大多数居民还沉浸在梦乡,一阵急促的铃声惊醒了范永刚。原来,范永刚所在的丰盛园小区接到通知,由于出现确诊病例,小区被划定为封控区,小区内所有居民必须全部居家隔离,需要志愿者给每户贴上封条。接到任务后,范永刚立刻穿好衣服,来到指定地点集合。

丰盛园小区楼栋多,面积大,有50多栋楼,4000多户,共计2万多人。听到这个庞大的数字,范永刚并没有退缩,反而鼓励其他志愿者们,“我们有这么多人,分组配合,一定很快就能完成任务。大家加油!”分组后,范永刚和同组人员领取了封条,拿着工具,开始逐户张贴。直到早上5时,所有封条终于张贴完毕,据范永刚粗略估计,他和同组人员一共贴了3栋楼,大概170多户。

除了张贴封条,协助做核酸检测,也是范永刚工作内容。早上6时,窗外还是一片漆黑,范永刚已经穿戴好,来到工作点,为新一轮核酸检测提前做准备。每次做核酸前,范永刚和其他志愿者都需要提前将5500多个条形码贴在试剂管上。由于丰盛园小区属于封控区,需要医务人员上门采集核酸,每一位医护人员都会配备一名志愿者,穿着防护服,帮忙完成扫码,递送试剂管。

其余时间,范永刚会帮小区内住户清理门口垃圾,把购买的蔬菜、药品等生活必需品送到家门口。每当范永刚送菜上门时,居民们都会对他说一句“辛苦了”,简短的话语让范永刚的心充满暖意。

范永刚说:“我是一名党员,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这是我应该做的,家里人都非常支持我的决定,我的孩子也为我当志愿者感到光荣和骄傲!”

本报实习记者 骆红燕

一双手的故事

——记西安工会医院护士李嘉怡

你能想象,这双手的主人,是一个年仅23岁的小姑娘吗?没错,她就是李嘉怡,西安工会医院的一名护士。

拍下这张照片时,李嘉怡刚刚结束一整天的核酸采样工作,刺骨的消手液冻得她双手活像胡萝卜,可李嘉怡却乐观地说:“没事,回去热水泡泡就好了。”

2021年12月21日,李嘉怡结束当天的采样工作已经晚上8时多了,脱下防护服,摘下手套,同事的一句“呀,你的手咋成这样子了”,李嘉怡才注意到自己的手,早已经冻得通红。于是,同事为她拍下了这张照片,记录下她为西安抗击疫情做过的点滴。

从21日开始,连着14天时间,李嘉怡参加外出核酸采样九次了。从早晨8时到晚上6时,最晚一次是到9时,除去吃饭的半小时,其余时间,李嘉怡和她的小伙伴们一直都坚持在岗位上。

伸手、弯腰的动作每天不知道要重复多少次,防护服里的水珠在寒冷的冬天也会不断带走身体的温度,可尽管如此,当问及“连着外出采核酸这么多天,后期如果还需要,还去不去?”李嘉怡想都没想,脱口就说:“当然去啊。”

“我还年轻,没想那么多,能为社会和国家做些事,我不觉得累。”李嘉怡说,在她外出采集核酸的时候,有居民推着婴儿车给医护人员送过热露露,有工会、社区给大家送暖贴、小太阳,有小朋友送给她一幅自己画的画,上面画着医护人员击败了病毒,还有小朋友想把自己的手套借给她取取暖。“每次想到这些,我感觉自己跟打了鸡血一样,我觉得我还能行!”李嘉怡笑着说,回家后用热水多泡泡,抹点冻疮膏,明天还能接着来。

“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疫情快点过去,我们医护人员坐在一起,好好地吃一顿热乎饭。”李嘉怡说。

本报记者 臧慧

“我们身边的贴心人暖心人”

——记西安航空基地社会化工作者王美丽

穿上防护服,她是核酸检测点位上的“大白”;脱下防护服,戴上红袖章,她又成了暖心的单元长。她就是王美丽,西安航空基地工会一名社会化工作者。

“虽然每天都是重复性工作,但这个岗位责任重大,不敢有一丝马虎。”2021年12月21日,西安开始新一轮全员核酸检测,王美丽主动请缨,成为航空基地核酸检测组的一名样本转运员,负责两个点位样本转运工作。

核酸检测样本按照每半个小时、1个小时转运1次,她时刻关注每个采样台的样本数量,及时收管、录入信息,核对、扫码、清点、打包,然后准确无误交给下一个转运员,确保每个时段都能及时准确完成转运。

天气最冷的那几天,她把婆婆的棉裤“借”上穿,但戴着橡胶手套的双手,还是被冻得又僵又红,防护眼罩和眼镜上挂了一层雾气。每天工作结束后,她帮助打扫现场,规整医废垃圾,天天是第一个上岗,最后一个下班,连续参与10轮全员核酸检测,累计转运核酸样本2万余份。

除了“大白”的角色,她还是元和聚宝苑3号楼单元长,负责62户150名居民的包抓任务。 详细了解每户居民实际情况,5轮的居民疫情排查,3次核算信息核对“敲门行动”,排查梳理居民核酸信息450余条,王美丽上门入户,做到事无巨细。

期间,王美丽及时公布个人手机号码,点对点解决居民急盼愁问题,帮居民买菜买面、充电卡气卡,排查梳理并建立特殊群体台账,对孤寡老人、外出就医人群提供个性化服务,为居民买菜、购药、送医,她无微不至的服务 ,被居民称为“我们身边的贴心人暖心人”。

本报记者 申美 李江波

疫情下医药人剪影

“作为医药人,但凡经我手的物品,都要做好消杀,绝不能给社区防控工作添乱。”王盈说。

王盈所居住的家属院近日采购了一批新鲜菠菜。在菠菜进小区的时候,王盈带着酒精喷壶,对菠菜外包装进行全面消毒,然后才分发到大家手中。这个小细节,让大家对王盈的安全意识竖起了大拇指,纷纷夸她,“不愧是医药人,想的就是周全!”

消杀工作不能有丝毫马虎

王盈是西安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党办主任,还管理着公司所在园区的保洁工作和食堂。王盈将每日环境的消杀看作是头等大事和最重要的工作。

王盈每天第一时间要与保洁人员落实是否能按时到岗进行消杀工作。她主动找到区防疫指挥部,协调解决保洁人员的“防疫保供通行证”,以便确保消杀人员能正常到岗,及时对园区开展消杀工作。

在消杀现场,王盈指导保洁人员,对楼梯、楼道、电梯、地面、卫生间等重点区域,确保消杀到位,不留一处死角。

医药人就要做保供的逆行者

疫情防控中,王盈主动扛起责任,用实际行动体现医药人的责任与担当。这些日子,王盈每天天不亮出发,已经53岁的她,每天要骑行40多分钟的共享单车,中间再搭乘12站的地铁,才能到达单位。三九寒冬,最低温度降到零下,骑行经常把耳朵都冻得生疼。到单位摘下湿透的口罩,喝上一口热水,她便马上投入工作当中。“这是我的阵地,我必须坚守。”王盈说。

在保供工作中,她总是冲在一线,干在前面。公司越来越多的采购、销售、配送、后勤员工一起投入到保供一线,做好医疗物资的调拨及运送工作,为医疗机构及一线的防疫人员保驾护航。

王盈的丈夫在高校支援防控工作,他深知基层防疫工作者的繁琐和不容易,多次劝说王盈,让她休息几天。可王盈一想到医院急需医疗物资、患者急用药品,她怎么能休息呢。

参加送药志愿服务活动

“您好!这是怡康到家药品快递。您的降糖药给您送到小区门口了,请下楼取一下。”在雁塔区长庆坊小区门外,身穿防护服的“快递员”王盈,小心翼翼地将装有药品的塑料袋通过小区栅栏门,递给患者家属。

原来,王盈了解到兄弟单位受物流停运影响,急需一批志愿者帮忙上门送药。1月8日和11日两日,王盈和另一位同事,一起为雁塔区、曲江新区方向的22个家庭送药上门,解患者燃眉之急。

从取药,开始送药,中间没吃饭没喝水,一直到下午4时多,王盈感觉膀胱都快憋爆了,但依然还在坚持。

王盈说,“医院需要我们,患者更需要我们,身为医药人,就要冲锋在抗疫一线!”每到送药的日子,王盈心里就着急,脚下的步子反而更快了。

本报记者 申美

0
微博
微信公众号
今日头条
抖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