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西安“两会” 这些议案提案与劳动者息息相关
快递物流行业、农民工群体、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社区工作者……在今年的西安市“两会”上,有关劳动者群体的话题再次成为热点和焦点,不少代表委员从维护劳动群体权益、提高收入、灵活用工、降低就业歧视等多方面建言献策。他们都说了些什么?关注点是哪些?有哪些议案提案?今天,本报记者带你走近两会代表委员,听听他们关于“劳动者”这个话题的看法。
智慧化管理农民工群体
西安市人大代表,陕建机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安华提出关于建立智慧化农民工管理体系的建议,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王安华建议,通过扶持龙头企业建筑劳务产业园,实现劳务企业管理平台化;支持利用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劳务用工管理数字化;建议树立优秀劳务品牌,带动就业创业、助推产业发展等三方面,建设集劳务就业孵化、技能提升培训、数字信息用工三大功能为一体的建筑劳务产业园,规范农民工管理,稳定劳务队伍,提高农民工技能和收入,为城市的持久繁荣稳定储备一支生力军。
推动西安现代物流业高质量发展
西安市人大代表、陕西贝斯特企业集团物流公司总经理马敏就畅通大西安国民经济循环,加快构建西安现代物流业高质量发展格局提出建议,要培育一批西安市物流产业发展各种业态的龙头企业,促进形成制造、商贸、物流、金融融合的产业链,按照构建现代物流体系要求,提供层次化多节点的物流设施布局,完善城市运输、仓储、分拨、配送的场站节点。同时,要大力扶持中小制造企业、物流企业,活跃大秦原创制造、扩大区域消费,促进内部循环,融入国内国际大循环,稳定经济和社会。
建立大兴善寺全龄医养结合项目
西安市人大代表、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康复医学中心副主任邓景元提出关于大兴善寺全龄医养结合项目立项的建议。他建议,基于西安市养老现实、市政府大力推动各级养老以及国家宗教养老政策前提,在大兴善寺拟自筹建立一所包含临终关怀在内的能呵护老年人心灵和信仰的、面向社会开放的、仿唐建筑形式的养老机构——大兴善寺全龄健康医养结合项目,建议相关部门共同协商,整合资源,将该项目纳入西安市养老服务总体规划通盘部署,同时,在西安市出台的养老及医养结合各项政策上能给予该项目积极支持。此外,他还建议进一步强化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强行业人才培养,强化志愿者、慈善队伍建设,把民生服务工作落到实处。
维护好新业态劳动者合法权益
西安市总工会针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形成了提案。市政协委员,市总工会党组成员、经审会主任陈曦说,为切实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劳动保障权益,市总工会对平台企业用工情况和新业态劳动者劳动权益落实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发现存在用工监管缺位、行业管理不够规范、传统劳动监管机制面临冲击等问题,因此提出提案,在逐步提高报酬水平、落实休假休息权益、减少安全生产事故和职业病危害等方面健全劳动保障制度,其次,要规范用工形式,指导和督促平台企业依法合规用工,严把劳务派遣关,同时创新劳动保障监察执法监管方式,维护新业态劳动者合法权益。
完善基层社区干部培育体系
西安市人大代表、劳动一坊社区党委书记兼居委会主任周建玲在“两会”前夕经过大量走访调研发现,很多社区都存在基层干部流失问题。“在疫情大考中,大家可以看到社区的重要性,而培养一个基层社区干部,是非常不容易的。但由于种种原因,年轻干部流失问题存在且普遍。”周建玲根据这一现状,从落实对基层干部加班补贴、加强对下沉干部管理和再教育、打通晋升通道将政策多向优秀社区的优秀基层干部倾斜等三方面提出建议,希望能有效解决基层社区干部的流失问题。此外,周建玲还收集了社区老党员的建议,建议在全市公共场所卫生间蹲位里增加不锈钢扶手,以提高老年人如厕的便捷度。
倡导用人单位调整招聘年龄门槛
西安市政协委员、市司法局副局长苏国峰提出关于倡导用人单位调整招聘年龄门槛的建议。从招聘网站、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考公告的情况来看,“35岁以下”成为报考的硬门槛。导致35岁以上的劳动者即使普遍生活压力很大,但是对于职业的选择却因年龄而受到了巨大的限制,身陷所谓的“中年危机”。而这个年龄段的人,往往经验丰富、能力强,对于用人单位是有用的人才。建议政府、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在招聘员工时,将年龄门槛适当放宽到40岁或更大一些。对于在职的35岁以上员工,从政府支出角度应加强医疗保障,为用人单位解除一定后顾之忧。此外,建议法规管理部门出台相关政策,推动用人单位招聘时减少年龄歧视。
推进灵活用工,打造自由职业
西安市工商联提出集体提案,关于打造自由职业和灵活用工,互联网服务产业的建议。在当前大形势下,企业通过自由职业从业路径实现“业务外包”“灵活用工”已经成为不可逆的发展趋势,经济发达省份在高度关注这一产业,出台了很多创新的扶持政策,因此,建议培育创新创业生态要持续跟进,通过扶持打造产业标杆形成产业发展合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要持续跟进,统筹考量制订产业发展配套制度,以政策环境为先导,营建全省最佳产业发展软环境。
本报记者 臧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