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快来接收这份“甜蜜攻略”
520是“我爱你”的谐音。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在5月20日这天大方表达自己的爱意。在这个有爱的日子,我们也要向这样一个群体表达爱的祝福。
在我们生活的这座城市,正穿梭在大街小巷给人们送去美食的是外卖员,货车司机为人们送达他们下单的网购商品,焦急出门之时网约车司机已经等候在家门口……显然,我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新业态劳动者的默默坚守。
本报组织“520·爱你大声说出来”拍摄活动,寻找了9对新业态劳动者夫妻,邀请他们拍摄婚纱照,讲述属于他们的爱情故事。
平平淡淡的爱也是幸福
“我今年退休,刚好今年也是我们结婚30周年。非常感谢劳动者报社给我们拍婚纱照,圆了我们30年的梦。”婚纱照拍摄现场,灞河水厂工人孙英莉动情地说。
孙英莉和程永峰是1992年结的婚,当时家庭条件比较差,夫妻俩只花了25块钱拍了一张结婚照。“当时拍一套要100块钱,为了省钱,没舍得拍。”孙英莉说。她和丈夫程永峰都在灞河水厂上班,两人当初也是在厂里结下了缘分,产生了爱情的火花,走到了一起。
谈起丈夫,孙英莉说:“老程是家里的主心骨,遇到他是一辈子最大的幸福。”在孙英莉眼里,丈夫人很聪明,学东西很快。平时除了上班外,勤快的丈夫还干点零活,补贴家用。如今,家里有两套房,女儿也大学毕业了,日子越过越好。平凡的夫妻,爱也是无声的。谈起妻子,程永峰这个内向的男人话虽不多,但句句都很真诚。他说,妻子脾气很好,爱干净,经常把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作为家里的顶梁柱,程永峰不善于用语言表达爱,却用辛勤劳动把爱融化在了平常的生活中。
30年的婚姻,经历过风风雨雨,两人在生活中相互扶持,相互包容,用无声的爱,筑造了幸福的家庭。
(杨拴明)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我和我媳妇结婚16年,一直想带她去补拍一张婚纱照,这次组织的‘520’拍婚纱照活动,终于让我们圆满了!”黄全鹏高兴地说。
黄全鹏是商洛人,胡娜娜是渭南人,两人是大荔县农垦技工学校同学,虽然在同一个学校,但当时两人并不熟悉。毕业后,黄全鹏被分配到广州,胡娜娜被分配到深圳。2002年,在朋友的介绍下,远在异乡的两人逐渐有了联系,但那时候的交通远没有现在便利,两个人只能通过打电话交流,“昨天休息得怎么样?”“今天上班累不累?”每次的嘘寒问暖让电话两端的心渐渐靠拢。2006年黄全鹏与胡娜娜在广州步入婚姻的殿堂,成为携手并肩的夫妻。
2011年,黄全鹏与妻子回到西安,打拼自己的事业。在接触了很多工作后,黄全鹏决定投身快递行业。2018年黄全鹏成为灞桥区纺织城中通分部的一名库房管理员,负责快递中转场与快递分部之间的到达确认,校验封签,分拣装卸,妻子从事美容行业。虽然工作很忙,但一有时间黄全鹏就会陪在妻子和两个孩子身边,挤出时间带她们出去玩。
“当年结婚的时候,我和我媳妇因为工作原因,没有机会拍一张婚纱照,这么多年一直是我们心里的一个遗憾,今天终于有了我们自己的婚纱照。真的太感谢你们组织的这次活动,为我们劳动者做好事,办实事!”黄全鹏激动地说。
实习记者 骆红燕
最好的爱情是一路同行
36岁的刘海嫦是一名美团外卖骑手,她每天在大街小巷间穿梭,为人们送去便利。她心里揣着对未来的憧憬,脚下是使不尽的干劲,一车一人,总要送单至深夜。虽然也会一身疲惫,但家中亮着的那盏灯,总能令她恢复元气。
不管几点到家,迎接刘海嫦的都是丈夫栗进的笑脸。从相遇到相知、从相知到相伴,他们走过了15年,让彼此感到欣喜,他们的爱意并没有在时光中消磨,而是愈加浓烈。
“十多年来,我从没和她拌过一次嘴,周围朋友都觉得很神奇。”栗进说,是刘海嫦让曾经那个缺乏担当的毛头小子,学会了成长,变得成熟,也更有勇气。他永远不会忘记,那个从千里之外奔赴向他的刘海嫦,那个顶着家中压力嫁给她的刘海嫦,那个在15年间陪他经历风风雨雨的刘海嫦,“是上天眷顾,让我能遇到如此善良温柔的姑娘,我得用一辈子对她好。”栗进说。
为了这句承诺,栗进在生活中无微不至地照顾着刘海嫦,时常为她制造惊喜。“他的细腻,总能让我感到心安。”刘海嫦说,她一直都记得那个午后,栗进把一颗用塑料圈折成的星星放进她手里,“你就是照亮我的那个星星。”这句话也照进了刘海嫦的心里,让她义无反顾地走进婚姻。回首两人的爱情,她说:“古人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能与他一路同行,是我遇到最好的爱情。”
本报记者 唐玉洁
一起努力让小家变得更好
张静,“孩子王”西安一门店的金牌育儿顾问。时至今年5月,她在“孩子王”已经干了两年多。从新人“小白”到育儿“金牌”,张静一路进步,成长的背后是老公李俊给予她无尽的爱。
“没有我老公的鼓励和支持,我走不到今天。”张静说,全职妈妈重返职场,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脱离职场太久,刚进公司那会儿,高强度的工作时常让我吃不消,每次我因为工作犯愁,老公都会主动来安慰我,耐心听我倾诉,帮我分析工作上的事,让我一点点找到自信,找回自己的价值。”张静说,从恋爱到结婚生子,李俊总是给她最大的包容,成为她最坚强的后盾。
平日里大大咧咧的张静,在遇到老公李俊前对于爱情从没有太多期待,是他的出现,让张静对“爱”有了深刻的理解。老公给予她的爱,是真诚的奉献,是无私的付出。尤其是她再次工作后,李俊默默调整了自己的工作,拿出更多时间料理家务,照顾宝宝,减轻她的压力。“我能在岗位上快速成长,离不开老公的付出。又是一年‘520’,我想对他说,谢谢你包容我所有小脾气,老公你辛苦了!我会和你一起努力,让我们的小家变得更好。”张静借着镜头,述说着对李俊日渐加深的爱,此时此刻她眼角的笑意更深了。
本报记者 唐玉洁
夫妻搭档越干越有奔头
“作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出租车司机夫妻搭 档,能参加 劳动者报 社‘520·爱你大声说出来’拍摄活动,很惊喜,很激动!”来自西安天子出租汽车有限公司的优秀驾驶员董稳娟,在拍摄婚纱照的间隙,愉快地回忆起她和丈夫南国望25年的幸福婚姻生活。
“我们在打工中相互认识,一见钟情,自由恋爱。”站在一旁的南国望抢先开了口。“之前,他在部队当过特种兵,会武术,还入了党。”说起丈夫,董稳娟一脸的自豪。
“幸福生活靠奋斗创造,趁年轻好好努力一把。”两人辞掉工作下海经商,经过几年拼搏,买了出租车。刚开始,南国望跑白班,雇司机跑夜班。为节省开支,董稳娟索性考了驾照,她跑白班,南国望值夜班。“夫妻搭档,越干越有奔头。”董稳娟表示。
作为优秀退伍军人,南国望退伍不褪色。在营运中助人为乐、见义勇为。他先后荣获陕西省道德模范、西安市劳动模范、西安出租汽车行业优秀共产党员、西安市十大百姓英雄等荣誉称号。
南国望用榜样的力量,感染带动着妻子和一双儿女,大家一起行动起来,为社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2021年7月,河南、陕西洛南发生水灾,一家四口冒雨到高新区细柳的苏宁仓库,手拿肩扛,往卡车上装救灾物资。南国望放弃营运,连续作战,把救灾物资顺利运送到郑州及洛南。
今年,西安发生新冠疫情,他们的两个孩子,冒着严寒,在自家小区当起核酸采样志愿者;南国望第一个报名,加入到西安市120急救救护车转运队,不分昼夜,闻令而动;董稳娟接过丈夫的接力棒,早出晚归,转运核酸样本,富有责任感的一家人,为打赢疫情防控歼灭战贡献家庭力量,荣获“三秦最美家庭标兵”荣誉称号。
(李江波)
我媳妇是个“宝藏”女孩儿
“我大二入党,当时17岁,入党介绍人就是我现在的媳妇。我们结婚11年了,媳妇跟着我没过上几天好日子,异地分居了近3年,家里的大小事情都是她操心。还有我第一次创业遭遇重创,是媳妇陪着我度过了那段最难熬的日子。”提起媳妇时,吴勇满脸的幸福。他说,自己娶到了一个“宝藏”女孩。
吴勇为了事业,曾三次离开家,最远跑到非洲北部一个国家待了半年。此前,他还前往印度尼西亚工作了两年多,排除万难把一个项目从国内跟到国外。
“老公的事业心比较强,我很了解他。他在异国他乡打拼的那些年也很不容易,工作上的事我给他分担不了,只能把家照顾好,让他不要分心,好好干自己的工作。”牛文静说。
85年的牛文静目前是一名药品行业售后支持人员,同时也是两个孩子的母亲。牛文静说,老公一直很优秀,做学生时努力上进,创业时敢想敢干。作为两个孩子的爸爸,也很有责任心。
这些年因为二宝需要陪伴,吴勇暂时把创业的想法搁置,找了一份时间相对自由的工作。吴勇说,“创业可以等,但是孩子的成长不能等。现在想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孩子,留给家庭。”
拍摄婚纱照活动当天,牛文静特意戴上了一对闪亮的耳饰,那是生日时老公送的礼物。牛文静说:“我老公是一个仪式感比较强的人,每次去外地出差回来都会给我带礼物,虽然我嘴上责备他乱花钱,但心里还是美滋滋的。其实只要我们平常把日子过好,和和睦睦就好。” 本报记者 申美
她懂我的不易 我懂她的艰辛
在婚纱摄影棚里,记者见到了此次拍摄年龄最小的一对夫妻——田刚和何变,他们手拉手,有说有笑地走进了摄影工作室,稚嫩的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田刚今年26岁,何变25岁,他们都在西安顺路物流有限公司工作,田刚是货车司机,何变是文职工作。
在整个拍摄过程中,田刚和何变都以互相吐槽的方式互动,让人感受到了属于年轻夫妻的朝气活力。“何变当时追我的时候,那是一个死缠烂打呀!”田刚看着何变打趣道。“哦哦,原来是我追的你。”何变笑着说。
“我们以前是同学,现在是同事,平时就爱闹着玩。”可能是怕记者尴尬,田刚赶紧解释着。原来,他们俩是初中同学,但互不相识,直到大学三年级时,田刚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何变的照片后,便开启了“追妻行动”。
“我看到照片那一刻,对她一见钟情。”田刚说,那时,他在榆林上班,何变在西安上学,为了追求何变,他每个星期都会到西安来看她。“我那时特别感动,就答应了他的追求。”何变羞涩地说。
如今,田刚和何变已是三岁孩子的父母。“我们平时生活中难免打打闹闹,但我们互相包容,她懂我的不易,我懂她的艰辛。”田刚说,说要照结婚照,内心虽然没有太多的惊喜,但当妻子化完妆,穿上婚纱走出来那一刻,才发现她本来也是小公主的年龄,让人心疼。
说到对未来的憧憬,田刚和何变你一言我一句:“要学着长大,要学着懂事,要互相理解,要好好爱生活、爱家庭、爱孩子!”
本报记者 苗莹
说爱你 永远都不晚
1985年,王五一和舒秋玲经人介绍,在富平老家结婚了。王五一说,那时自己还是个年轻帅气的小伙子,骑着“大 28 自行车”,扭扭捏捏到媳妇家,脸红得连手都不敢牵,“爱你”这两个字压根说不出口。
1998年,王五一带着媳妇来到西安,两人一起从事环卫保洁工作,一干就是 24年。说起为啥要干环卫工作,舒秋玲说,两个人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城市,就想着要脚踏实地地干点活,挣点钱。于是,两个人一路相互扶持,互相体谅,遇事也从不埋怨。后来,王五一先后荣获新城区劳模、西安市劳模、“最美农民工”等荣誉称号,王五一说,这一切都离不开媳妇的支持。
“那时结婚证上也没有照片,我俩的第一张合影还是后来补结婚证时拍的,婚纱照从来没拍过。”王五一说,媳妇也曾提过拍一张婚纱照,但由于工作繁忙,再加上价格不菲,媳妇的这个愿望一直未能满足。
在得知了此次活动后,王五一立马就报了名,他知道为媳妇圆梦的机会来了。
拍摄当天,62 岁的王五一看到穿上婚纱的舒秋玲第一眼时,激动得差点跳了起来,他不时感叹着:“媳妇你咋这么好看。”而舒秋玲的脸上,笑容也一直不曾消失。
“媳妇,我爱你!”王五一说,感谢媳妇这辈子的陪伴,这句“爱你”,希望不会太晚。 本报记者 臧慧
大事小事有商有量
“今年是我们结婚的10周年,劳动者报社组织的这次活动满足了我们照结婚照的心愿,接下来就等疫情结束,我要带着媳妇出去好好旅游一次。”西安顺路物流有限公司员工许雷说。
许雷是货运司机,刘娇是运转员,他们每天忙碌在自己的岗位上。因此两人也特别珍惜相见的时光。
“我媳妇烙饼、炒菜都好吃很。”许雷跷起大拇指说,他经常要出车去榆林,只要回到家,妻子刘娇就会给他做各种好吃的,把他的胃“拿捏”得死死的。“许雷也特别心疼我,他特别心细,只要遇到生理期,洗衣做饭他全包。”刘娇说。
拍摄现场,许雷换了身西装走出更衣室。“第一次见到我老公,就觉得他挺帅的,过了10 年了,虽然有些发福,但更有味道了。”刘娇看着穿着西装的许雷,眼里满是光。“我们结婚10年,从来没有吵过架。”“吵架解决不了问题,也是无能的表现。”许雷接过话,“生活中,我们大小事情都是有商有量,互相尊重、理解、支持。”
这也许就是夫妻相处之道。“我们之所以这么和谐,跟家风有很大关系。”许雷说,父辈兄弟姊妹多,但大家为对方着想,互相扶持、帮助,生活在这样的家庭耳濡目染,想吵架都吵不起来。刘娇笑着说,“良好的家风是一个家庭最好的财富,我们也要把这种家风继续传承下去。”
本报记者 苗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