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年 永不退缩

浏览: 163

“爸,告诉你个好消息,我找到工作了。你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呀?”“忙完就回来,咱们一起庆祝”……

与儿子的这一番通话,让杨纪文鼻子一酸,又一次泛起了对家人的思念。

杨纪文是中国三安集团劳务公司施工班组长。他36年来,扎根一线刻苦钻研、锐意创新,带领公司拆迁安装工程施工班组攻克了一项项难题。

去年9月至今,他一直都在安装施工一线。

爱岗 不断突破自己

“干工作,不光要有过硬的技术,还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工作中,杨纪文抓管理质量落实,促技术水平提升。

在沙钢集团热轧钢厂检修项目上,他一待就是10年。

当时,沙钢集团热轧厂生产线加热炉门技改项目生产线上的3台加热炉设备老旧,无法适应该厂高钢温、快节奏的生产工艺。于是,杨纪文查阅了大量资料,潜心钻研,多次实践,做出了一套改造方案,最终为业主每年节省维修费用近700万元。同时,还解决了精轧生产线压缩管道技改项目问题,每年为业主节约成本329.3万元。

“能为业主省钱,也是本事。”杨纪文笑着说。正是这些创新改造,杨纪文带领团队为业主解决了燃眉之急。

对于从来没有涉及过的领域安装项目,杨纪文也从来不会退缩。

2015年,公司首次承接杭州机场顺丰快件分拣系统安装项目,杨纪文冲锋在前。

“在安装行业,研究图纸是特别关键的一项工作。”杨纪文说,只有把图纸研究透,才能制定出详细可行的施工计划。

施工过程中,因图纸设计出现错误,输送小车的钢结构和车间结构主梁发生冲突。于是,杨纪文一边与设计方沟通协商解决方案,一边安排人员结合现场实际变更设计,最终仅用一半时间就完成了设计及施工。

“我们增项到800万,把项目交给这样的团队,我们放心!”业主负责人高度评价了杨纪文带领的团队,并对原本300余万的合同进行了增项。

奉献 时刻冲锋在前

在公司,杨纪文就像一个救火员,哪里急需奔向哪里。

2020年,全球疫情蔓延,公司接到韩国木浦造纸机拆迁项目,难免有人有畏难情绪。“我孩子大了,不用操心了,让我去。”杨纪文主动请缨。

于是,他担任钳工班长。现场,他精心确定好施工方案,合理安排工序,认真排查梳理,充分做好外围辅机、设备本体、管路系统、设备基础的拆解、记录和标识等工作。他抓住拆解过程中的每个重要节点,逐一落实到人。

那段时间,他和团队加班加点,紧盯每一个施工步骤,严格控制设备安装精度。在他的带领下,造纸机拆迁项目优质高效顺利竣工,联动试车一次成功。

2021年年初,杨纪文接手天津轧三双高线设备拆装项目,这个项目工期紧、任务重。

按原计划方案,14台(套)立式轧机要由行车起吊后在空中对其传动轴部分进行拆解,因行车仅有2台,要和其他班组及单位交替使用,将严重影响整体拆除任务的进度。

为此,杨纪文经过仔细琢磨,想出了采用倒链和千金顶等起重工具对机架上的传动轴进行原地解体、集中吊运的方案,有效替代并缓解了行车使用的压力,只用了12天就完成了14台立式轧机的拆除任务。

目前,第一台精轧机已顺利通过业主的验收。

传承 打造工匠团队

作为公司多年来的职业技能带头人,杨纪文在导师带徒活动中,特别注重青年一代的成长。

他结合实际工作中发生的设备故障问题,对年轻人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把一些概念知识结合到具体的机器原理上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同时,他还经常组织大家观摩学习、讨论,利用工作之余组织一些发明创新竞赛活动,培养大家的工作热情和兴趣。

“我师傅看着平时不太爱说话,但很喜欢跟我们年轻人沟通。”杨纪文的徒弟张鹏说,师傅对工作的态度以及创新能力和担当精神一直激励着他,虽然现在不在一个项目上,但当他遇到问题时第一个就会去求助师傅。

如今,杨纪文所带的20余名徒弟中,均已能独挑大梁,成为公司的骨干。

长期冲锋在一线,注定让他与家人聚少离多。“坚守岗位就是爱企业,敬业奉献就是爱家人!”杨纪文这样诠释着自己爱岗、爱家、爱企业的情怀,也正是这种情怀,让他一次又一次奔赴一线,不懈奋斗。

本报记者 苗莹

0
微博
微信公众号
今日头条
抖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