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陕棉十一厂到大华1935的华丽蝶变

来源:田冲 浏览: 513

    2023年3月,陕西省工信厅、文旅厅、国资委、文物局、陕旅集团共同发布《推动陕西工业旅游倡议书》,传递出一个强烈的信号,陕西工业旅游正在被社会各界重视起来,相关部门和单位将加大投入力度,把发展工业旅游摆在重要的议事日程。陕西省文旅厅今年将加大工业旅游宣传扶持力度,组织认定多个省级工业旅游示范基地。该倡议书倡议陕西工业企业积极参与工旅融合,深挖工业文化内涵,共同开创工业旅游新时代,助力陕西万亿元级产业集群建设。

    位于西安市新城区太华路的西安大华1935,作为陕棉十一厂改造升级后重金打造的西安工业遗产,这个曾是西安纺织业发展的时代缩影,是纺织人温暖的家的所在,作为陕西省具有代表性的工业遗产,被“改造”为西安第一个工业遗产博物馆——西安大华博物馆,2013年11月15日,西安大华博物馆面向社会免费开放。其旧址已入选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百大新发现”之一。2018年1月27日,入选“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

    如今,作为西安第一个工业遗产博物馆的西安大华博物馆,每天开馆迎客,它的一砖一瓦、一窗一门,无声地向游客诉说着昔日的荣耀和风光,在新时代绽放出灿烂的光芒。


陕棉十一厂的前世今生

    大华纱厂是西北地区历史上建立最早、规模最大、影响最大的现代化机器棉纺织企业,始建于1935年。当时正处于抗日战争时期,大华纱厂每月生产3万余匹军需用布,占当时生产总量的70-80%。因此成为日军飞机轰炸重点目标之一,曾先后三次遭日机轰炸。尽管日军轰炸西安时,大华作为轰炸的重点目标之一,损失惨重,但大华仍每月向前线供应3万匹棉布,从未间断,其龙头企业的地位不可撼动,当时的西安还流传着“大华不纺布,西安没衣穿”的说法。

    1949年5月,大华纱厂更名大华棉纺厂恢复生产,通过公私合营改造成为国营企业,职工多达3000多人,生产能力大增。1966年12月又更名为“国营陕西第十一棉纺织厂”,隶属关系几经变化,名称延续30多年。1979年划归陕西省纺织工业总公司管理,成为陕西省13个大中型棉纺织厂之一。

    这一时期,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国棉十一厂围绕扩大规模、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和改善劳动条件,分阶段进行老厂技术改造,逐步淘汰旧型纺织机械,品种结构由“粗、稀、窄”向“细、密、宽”方向发展,成为陕西省纺织工业系统产品出口创汇重点企业之一。

    当时的产品体系包括:棉纺工程,从原棉、化纤等纺织原料开始,经过清花工程、梳棉工程、条卷工程、精梳工程、粗纱工程、细纱工程、筒子工程等程序,最后到成品纱 。再经过整经、浆纱、穿经、织造等工序,最后到成品布。

    由于陕棉十一厂的辉煌业绩并在它的参与带动下,西安、咸阳、宝鸡等地兴建了诸多的棉纺织企业,其技术骨干和管理干部很多来自国棉十一厂,从而推动陕西和西北地区各省(自治区)的棉纺织工业的发展壮大。

    受陕棉十一厂影响,陕西一度成为全国重要的棉纺织工业基地。20世纪80年代,陕棉十一厂开始亏损,最终在2008年因为经营不善而申请政策性破产。在经历了一个又一个或悲或喜、或振奋或无奈的过程之后,陕棉十一厂退出了历史舞台。

    破产后的陕棉十一厂没有了往日的喧嚣,陷入沉寂。随着西安对老旧城区的改造,道北的大明宫地区成为了改造的重点。为了配合大明宫地区的改造,仅与大明宫遗址一路之隔的陕棉十一厂也被列为了改造范围,迎来了凤凰涅槃华丽蝶变。


改造焕新实现华丽蝶变

    2011年,曲江新区管委会启动“大华1935”项目改造。2018年曲江新区与复星蜂巢合作,通过优势资源整合,为项目发展赋能。2019年10月25日,经过7年多的改造与焕新,“大华1935”项目彻底实现华丽蝶变,成为了全市市民争相打卡的“朋友圈新宠”。

    走进大华1935,处处能感受到盎然的生机。无论是大华1935小剧场门口等待观看演出提前几小时排起的百米长龙般的队伍,还是景区内雕塑前聚集的研学写生的人群,抑或是篮球场上生龙活虎奋力争夺的矫健身影,也无论是大华博物馆里静止的纺织机器、古色古香的文字图片、抗战时的炮火硝烟、无言的雕塑,无不共同传递着时光的记忆,还有实弹射击运动中心射手们凝神屏气瞄准靶心射中目标的喜悦,餐饮区域闻香止步大快朵颐的人间烟火,儿童游乐区欢快的笑声开心的笑容,无不令人感受到浓烈的生活气息和浓郁的文化氛围。


未来规划宏图大展

    大华1935聚焦Z世代人群(新时代人群),推出创新互动内容,激发Z世代的好奇心从而产生社交互动,打通和Z世代的次元壁。通过“文化展演+餐饮+零售”的新模式,提高整体项目的用户体验。

    结合潮·酷新零售和沉浸式体验的新型零售模式进行招商,同时结合复星生态的优质资源,将大华1935聚集区与国际商业发展潮流接轨,进一步增强区域性商业中心的辐射能力;在文化方面,深耕文化旅游产业业态细分领域,拓展项目文化行业边界及丰富周边业态,将文化空间运营与商业运营相结合,跨界融合其他行业;结合西安强大的旅游资源,引入多国“国家文化馆”概念,促进旅游发展,形成“文化+”的创新思维,打造城市文化名片,让大华的IP成为一座城市的优质IP内容的组成部分。       (田冲)


0
@西安市民
微博
微信公众号
今日头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