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出一方新天地 “技”高一筹惊四座
——记西安市职业技能带头人李童
8月初的西安,暑气蒸腾热浪滚滚。赴新加坡演出回来的西安战士战旗杂技团演员李童,不顾旅途劳顿,一头扎进排练厅,爬上近三米高的道具,复排他的拿手“绝活”男子顶技《塑》。
《塑》是李童置于死地而后生的“处女作”,也是李童艺术人生转折中的里程碑。“顶技是杂技中最难的项目,常练才能保持和提高,温故方能知新。”今年33岁的李童一边擦汗一边说。
五岁学艺
1991年,5岁的李童因调皮好动,便没有了无忧无虑的快乐童年。家境殷实的父母决定把他送进杂技学校磨砺意志。“谁曾想,当年父母‘歪打正着’,‘无心插柳柳成荫’,杂技却成就了我。”时至今日,李童对父母的良苦用心心存感激。
杂技学校实行寄宿制,一切都靠自己。在老师“杂技吃得苦越多基础就越牢靠”的严厉教学下,小李童整日与汗水和枯燥为伴。早晨5点起床,双腿劈叉,脚跟放在凳子上练压腿;跟着老师练倒立、腰腿跟斗顶等基本功,其中的倒立顶是对耐力和意志的双重考验,从双手倒立,到不用靠墙的“空顶”,再到腿吊、深蹲、弯腿吊、分腿吊、退桩子等技术技巧,一整套练下来,累得李童汗淋夹背,两只眼睛肿成了眯眯眼。但李童没有退缩,他幼小的心中只有一个目标:照老师说的,考上中国最好的杂技团——原广州军区战士战旗杂技团。
1993年,白天练功学文化课夜里躲在被窝抹眼泪的李童梦想成真,8岁的他如愿以偿跻身原广州军区战士战旗杂技团最后一期学训队。
一鸣惊人
紧张快乐的学训队生活一晃就是8年。16岁那年,原广州军区战士战旗杂技团开始精减人员,把踌躇满志的李童逼向了绝境。
一天,学训队队长跟李童说,团里要上一个男子单人顶技节目,看你能练不,不能练的话就得自谋出路。“没有退路, 拼一把兴许会绝处逢生!”李童在老师的鼓励下,每天除了吃饭就是在道具上练功,没有节假日,老师自掏腰包给他买蛋白粉补充体力。
苦练了一年后,精彩动作“汗水推”练得有模有样,双手支撑后摆经倒立前翻一臂支撑转体360成支撑的“希利夸尔”,是顶技的核心动作,为练好这个难度极高的动作,即使双手被练成了“发面包子”,李童心中只是憋着一股劲:“只要手腕没断,抹着正骨水也要往上万次地练。”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历一千个日夜的千锤百炼,李童终于修成正果。2009年,《塑》在广州精彩呈现,一时技惊四座,“圈粉”无数,一举夺得“文华表演奖”。一鸣惊人的李童顺理成章斩获全国杂技比赛一等奖。重量级的荣誉让李童稳稳地在原广州军区战士战旗杂技团站住脚跟,也在人才济济的杂技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
不负众望
2019年,德艺兼备的李童成为西安战士战旗杂技团的主要演员。作为男子顶技高手,“文武”双全的李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毫不保留向6名徒弟“传帮带”技能技巧。在对手软功《梦蝶》节目编排中,他身兼男主角和技术指导,他一边精心打磨节目,一边细心编排艺术动作,使得《梦蝶》凭借柔雅的艺术水准和高超的顶技功夫脱颖而出,三次登上央视春晚。他主演的《如梦长安》、参演的杂技剧《生命阳光》《天鹅湖》《璀璨星河》《破晓》《第三战队》,博得了十亿观众的眼球。今年李童获评西安市职业技能带头人。
“成功的那一刻很开心,我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李童表示,“同一个节目的演出也许已经表演了上百次,但是对于大多观众却是第一次,所以,我要为之全力以赴,用顶技弘扬杂技的骨气、坚韧、向上和志气,苦练内功,打造精品,创作出更多的艺术作品,不负舞台,不负观众。”
(李江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