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起见证西安工会过去五年高质量发展(2018——2023)

来源:劳动者报 浏览: 90

    过去五年,在市委和省总工会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各级工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二十大精神,围绕全市中心工作,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依法依章履职尽责,持续深化改革创新,圆满完成市工会第十五次代表大会确定的目标任务,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搭建平台 创新载体

思想政治引领凝聚新动能

    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成功举办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等重大主题宣传活动,“中国梦·劳动美”“劳动创造幸福”等系列宣传教育深入人心,万名农民工暨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千名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电影党课等教育活动影响广泛,广大职工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更加坚定。农民工学党史活动被中央党史学习教育官网刊登。设立“劳模工匠宣传月”,“点亮西安·向劳动者致敬”“劳模有故事”等主题宣传活动有声有色。

    建成西北地区首座劳模精神展示馆,被命名为“西安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首批“陕西省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全国职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成西安市职工文化艺术交流展示中心,创建全国职工书屋示范点13家,市总工会示范职工书屋被评为陕西首家 “全国工会品牌职工书屋示范点”。

    丰富职工精神文化生活,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500多场,承办第八届全国职工全健排舞大赛、全国工会主题阅读交流活动西安专场等活动,圆满完成十四运会和残特奥会职工志愿服务、劳模观众互动等工作,展现了广大职工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激发了团结奋斗的高昂热情。

2-3 通版.jpg

自我加压 主动作为

服务发展大局作出新贡献

    围绕全市重大战略、重大工程、重点产业、重点工作,广泛深入持久开展劳动和技能竞赛,全市建会规模以上企业竞赛覆盖面达到85%以上,重点项目建设“六比一创”竞赛活动上千场次,形成了市级有重点、区县有品牌、行业有特色的竞赛格局,涌现出全国、省市级先进集体108个,劳动模范470名,先进工作者128名,五一奖状170个、五一奖章528名、工人先锋号551个。

    制定《西安市劳模服务管理工作办法(试行)》,组织开展劳模走基层、观项目、献良策、促发展等系列活动。出台疫情期间稳经济大盘、促复工复产、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系列工作措施,推出线上集体协商、就业服务专场招聘,“饿了么”阎良站线上集体协商被全总收录为案例在全国推广学习。连续3年全额返还小微企业工会经费及筹备金累计1.2亿元,市总本级筹集资金3000多万元,慰问一线防疫人员、特殊重点群体和困难职工。

    工会医院勇挑重担,工会干部下沉社区,共同筑牢疫情防控的坚固防线。实施助力脱贫攻坚“六大行动”,组建劳模助力脱贫攻坚服务团,实施扶贫项目123项,帮助贫困户脱贫456人,全市工会乡村旅游、农副产品消费金额达3.1亿元,工会服务发展大局的作用有力彰显。 

2-3 通版.jpg


试点先行 协同发力

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取得新进展

    牵头制定《西安市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出台《关于建立发挥企业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主体作用机制的实施意见》等6项指导性文件,5项重点任务全面推进,2批35家单位试点取得阶段性成果,在激励产业工人创新增效、组建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联盟等方面形成了一批操作性强、可复制推广的经验做法。

    大力实施职工技能素质提升工程,积极推动职业技能竞赛向高科技硬科技、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延伸,在全国率先组织新能源新材料技能竞赛,高技能人才技能大赛项目拓展到9大类75个工种,涌现出“技术能手”“技术标兵”1014名。打造“西安工匠”品牌,选树“西安工匠”200人、“西安工匠之星”20人、西安十佳最美工人20名,获评“三秦工匠”13名。

    加强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建设管理,推荐命名市级及以上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80个,评选职工科技创新优秀成果403项。探索建立“工院共育”培训模式,深入开展师带徒技术提升活动,评聘市职业技能带头人750名,产业工人技能素质全面提升,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工人大军不断壮大。

2-3 通版.jpg


依法维权 主动维权

和谐劳动关系创建实现新突破

    推动成立西安市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协调小组,出台《西安市职工代表大会质量评估办法》等规范性文件10余份,评选厂务公开职代会“双十佳”单位40个,组建西安市职工代表师资库。加强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建设,开展集体协商“春季要约”行动,全市已建会企业集体协商覆盖率和专项工资集体合同覆盖率保持在85%以上。成立市、区县、基层工会三级劳动法律监督组织,组建首批350余人的监督员队伍,实施劳动法律监督“一函两书”制度,上线西安工会法律服务平台,开展普法宣传和法律服务活动400余场次,进企业“法治体检”158次。

    深入推进“工会+法院”诉调对接试点工作,劳动争议诉调对接工作室实现区县全覆盖,探索推行“工会+人社”裁前调解工作室,推进企业建立完善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培训基层劳动争议调解员1600余人,工会参与劳动争议多元化解机制不断完善。挂牌成立西安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驻市总工会仲裁庭、西安市劳动人事争议联合调解中心,设立莲湖区人民法院驻市总工会巡回法庭,形成“一站式”化解矛盾纠纷闭环模式。落实“五个坚决”要求,常态化开展职工队伍风险隐患排查化解工作,管好用好工会报刊等意识形态阵地,筑牢维护劳动领域政治安全的坚固防线。


践行宗旨 心系群众

服务职工工作创出新品牌

    健全困难职工家庭常态化帮扶机制,帮助1.7万户建档困难职工家庭解困脱困。常态化开展送温暖、金秋助学、农民工子女关爱、职工互助保障、环卫工关爱季等活动,创新推出“致敬劳动者”服务品牌,千名农民工看西安回“娘家”享尊荣仿唐入城仪式感动了所有参与者,千名劳模工匠迎新春赏灯会活动获评“西安年最中国”十大感动活动,“致敬城市美容师”活动受到全总领导书面批示肯定,农民工“爱心专列”平安返乡获评国家五部委“情满旅途”先进集体,首趟“工会幸福号定制专列”活动照片被收录进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是全国工会系统唯一的一张。

    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全市工会举办线上线下招聘活动278场,提供就业岗位35.3万个,达成就业意向11.6万人次,创新推出工会主席直播送岗,收到良好社会效应。创出“工会自建、政府兴建、社会助建、集成共建”的工会爱心驿站建设西安模式,累计投入1190余万元,在全市建成工会爱心驿站1030家,获评全总“最美工会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点”19家。

    做好女职工“两癌”筛查、工会婚恋服务等工作,建成市级母婴关爱室469家,解决了职工群众天天有感的“关键小事”。

2-3 通版.jpg2-3 通版.jpg


重心向下 强基固本

基层组织建设得到新加强

    创新推出“全域+”新就业形态工会工作机制,实施建会入会项目化管理,大力推行“重点建、行业建、兜底建”模式,举办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集中入会仪式15场,成立道路运输行业、邮政快递业、网约车(巡游车)行业3家市级工会联合会和蓝骑士配送行业联合工会,并建成省级“司机之家”4个,召开西安市邮政快递行业首次集体协商会议,实现新就业形态行业集体合同零的突破。

    目前全市基层工会7.9万家,工会会员226.09万人,其中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会员8.9万人。突出“六有”标准,进一步健全会员评家机制,制定动态跟踪评估管理制度,推荐评选全国、省、市“两模一优”先进542个,推动基层“职工之家”高质量运行。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选派百名工会干部挂职非公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工会副主席,常态化开展工会干部下基层工会蹲点,为区县工会补充事业编制29个,配备社会化工作者345名,基层工会制度化、规范化建设水平不断提升。

    积极探索开发区工会工作新模式,高新区、西咸新区总工会相继成立,工会组织基础持续巩固,组织活力不断增强。

2-3 通版.jpg


党建引领 改革赋能

工会自身建设展现新面貌

    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党的各项建设,“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成效明显。创新开展廉政风险点排查和“微腐败”专项治理,全面完成市委巡察整改,驰而不息纠四风、树新风,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持续巩固。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和“好干部”标准,突出干事创业、建功立业用人导向,一大批优秀工会干部职务职级获得晋升,激发了干部队伍动能活力。

    完成市总工会机关机构改革,成立全国首家工会农民工工作委员会,有效覆盖了以农民工为主体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群体,有关工作在全总介绍经验。强力推动文化宫改革,提出构建“一体两翼”新格局,工人文化宫面貌焕然一新。

    成立市总工会网络中心,开发陕西工会APP西安子站,打造新媒体矩阵和工会网络服务平台。

    工会医院探索医养结合新模式,挂牌“西安康复医院”,职工大学康养职业技能培训中心获批市养老服务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市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机构。

2-3 通版.jpg

0
微博
微信公众号
今日头条
抖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