驰骋在果园中的“小坦克”

——智能新型农机绘就现代农业新图景

来源:王佳玥 浏览: 20

    连日来,随着气温逐渐回升,春耕备耕日益繁忙。在陕西多处果园内,一台外形酷似“小坦克”的智能新型农机吸引着村民们的目光。

    这辆“小坦克”是由西安沐秦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沐秦智能”)专门针对果树植保研发生产的智能农业装备——M200农业无人车,它可以在果园中进行人机分离全天候高效高质量喷洒作业,在大幅提升作业效率的同时,可有效避免农药对人体的危害,降低药液用量,提升果品质量。

    从零开始

    研发适配中国果园的无人车

    “M200农业无人车其实是沐秦智能上市销售的第二代无人车,第一代农业无人车CT200最早于2017年开始研发。”日前,在秦创原沣西新城西部云谷,沐秦智能创始人兼总经理、西安交通大学校友张旭超告诉记者,“开发技术团队以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的人才队伍为核心。目前,M200农业无人车已销往全国多地,并出口到美国、墨西哥、澳大利亚、韩国、日本等地,广泛应用于果园作业。”

    “其实做这个事情的想法最早可以追溯到2015年。”谈到创业过程,张旭超介绍,当时团队在社会实践时了解到,我国每年因农药中毒的人有近20万,他们中绝大部分是在植保作业如喷洒农药时接触或吸入农药中的有害成分,对身体造成严重伤害。“比起大田每年两三次的喷洒频次,一般情况下,果园每年需喷洒农药7-12次。更让果农为难的是,每次果园需要喷洒农药时,都很难雇到喷药工人,一不小心错过最佳喷药期,很可能一年的辛劳就会因果树病虫害打了水漂。”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张旭超团队成功试飞了首款混合动力无人机并获得发明专利。然而,进入市场后的实际应用结果,揭示出这款无人机与用户需求存在不少差距,尤其是在果园植保方面,其性能远不及大田作业,甚至出现药害问题。张旭超意识到果树植保的特殊需求无人机难以满足,于是决定转向研发地面装备。

    面对果园种植地形复杂等挑战,张旭超团队从零开始,研发适配中国果园的无人车。他们面临动力来源选择、农药载量优化、续航能力提升以及复杂地形中的智能化识别等难题。经过三年多的不断打磨、试验和迭代,团队至少尝试了16个版本,终于找到了产品功能、性能、稳定性、成本和用户体验之间的平衡点。

    张旭超现在仍然清晰地记得,2020年杨凌农高会,当沐秦智能售卖出第一批CT200时激动的心情。“对初创企业来说,客户认可并愿意购买初创产品就是最大的支持,这是我们继续前行的动力。”

    砥砺前行

    深耕果园农业机器人新天地

    在首批产品成功售出后,张旭超及其团队采取了两手策略:一方面,通过实地回访收集用户的反馈,持续优化产品性能;另一方面,整合农业无人车作业中积累的大量数据,帮助农户实现果园的精细化管理。在硬件基础上,沐秦智能进一步拓展线上数据服务,用户可将无人车收集的数据对接给农业专家,从而获得更贴合果园实际需求的定制化服务。

    “当时我们的资金还不足以支撑我们去建标准化工厂,也不足以支撑我们采用其他工艺去生产,所以沐秦CT200农业无人车几乎都是手工钣金零部件,成本高,市场单价8万元左右。对用户来说,机器成本过高增加了他们的购买支出,对我们来说,也无法做到大量生产和推广,我们必须压低成本,继续寻找整机量产的‘最优解’。”张旭超表示。

    幸运的是,2021年沐秦智能获得了1000万元的第二笔融资,并入驻了秦创原总窗口,得到了办公、研发和生产场地的支持。

    “秦创原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配套齐全的办公、研发和生产场地,使我们能够专注于产品的优化和创新。在秦创原推动下,我们不断优化产品设计,创新地应用了新的材料和生产工艺,不仅提升了产品品质和性能,还降低了生产成本,实现了规模化生产。这使得我们的产品更具竞争力,能够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例如M200可以搭载200升药液,充电时间不到2小时,就可以完成25至50亩果园高效植保作业,每天可以完成100亩以上高质量作业。”张旭超告诉记者。

    沐秦智能是秦创原创新促进中心引入的首批重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之一,该项目的飞速发展是秦创原总窗口促进“两链”融合的生动缩影。

                                        (王佳玥)



0
微博
微信公众号
今日头条
抖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