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拍 拍的是照片,更是文化
三月末的古城西安,永宁门广场。背着斜挎包,脖子上挂着微单相机,陪拍师田先生正在给两位身着汉服的女孩沟通拍照打卡的站位。
“你们再往前站一点怎么样?这样就不会挡住城门,从构图上来说,也是跟背景完美融合。”田先生对客户耐心地讲。
陪拍师为客户拍下的照片,记录下了美妙的瞬间,也是在记录与传承历史文化。“如果照片拍得很精美,发到社交媒体,对于宣传西安的历史文化和旅游业,当然是有正面的促进作用。”田先生说。
年轻人对城市的个性解读
在当下这个年轻人做什么都喜欢找“搭子”的时代,陪拍就是拍照搭子,陪你拍照,陪你化妆,陪你吃,陪你逛。
据记者在社交媒体平台观察,大部分的陪拍师资源,都可以在主流的社交媒体上找到,收费价格在每小时30至80元不等,基本符合绝大部分学生党、职场青年的消费能力。有一个人帮你拍照打卡,跟你一起走遍城市的大街小巷,吃火锅再也不用往对面放一只毛绒熊。陪拍这行,越来越迎合社恐、热衷孤独却又需要陪伴的年轻一代。
除了符合年轻人的消费心理,陪拍也更加适合小众景点打卡的文化风尚。 “我觉得相比于父辈喜欢去传统、名气很高的景区,我们年轻人旅行更加喜欢去那些小众景点,来一场城市漫步。而陪拍最适合在这些地方开展,通过个性化自定义旅行路线,传递自己对于这座城市版图的独特解读。”陪拍师尚女士说。
本地文化传播的巧妙平台
“在西安,大部分景区都能见到陪拍师。他们用相机拍出来的照片画质高,在这个社交媒体图片至上的时代,太吃香了。”陪拍师田先生说。
作为西安本地人,田先生对于西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既十分熟悉,又深感自豪。将对于家乡的热爱贯穿到工作当中,田先生投入了全部的心血。“西安太适合搞陪拍了,有那么多值得记录的地方。”田先生转向身后的永宁门城楼。
从代表西安“昨天”的城墙、钟鼓楼景区等,到“今天”充满活力与格调的德福巷街道,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络绎不绝。相应地,陪拍师也随处可见。广东的王女士漫步在湘子庙街口,背相机,戴遮阳帽,着一身利落的运动装。“一个人旅游有一个人的玩法,但请本地的陪拍师可以加深我对城市的理解。我在这里是一个陌生的状态,信息源都来自社交媒体,需要有一位本地陪拍师帮我拍照的同时带我转,避避雷。西安有这么多名胜古迹,城市风格也很大气,来了两天我感觉非常喜欢这里。”王女士说。
陪拍建立的情感互动与联系,不仅限于两个人或是几个人之间。本土文化通过陪拍师的图像作品与口头讲述,可以向外来客人进行传递,同时借助社交媒体的力量,又可以传播到更远的范围。“陪拍对我来说,更像是在陪拍师与客户之间、在本地与外地之间,架起了一座心灵的桥梁。”陪拍师尚女士说。
要美丽要快乐更要安全
当下,陪拍属于一项新兴行业,圈内并没有特别明确的行规,收费标准、安全意识以及相关法律法规仍不健全。
陪拍师田先生提到,“在西安的很多景点都有陪拍业务,但价格都不一样,没有统一标准,同样一个地方,不同的人收费可能相差很大,也没人管。另外,像定金、路费这些收费标准也很模糊。”
除了乱收费,人身安全问题也在陪拍圈广受争论。“我觉得不管是找陪拍师,还是去从事陪拍,一定要有安全意识,尽量不去对方的房间或者偏僻的地方,最好在公共场合拍摄,也不要轻易搭乘他人的私家车等。”陪拍师尚女士说,“此外,选择陪拍师,要选择那种有很多客片展示、评价好的去联系。”
毕竟,陪拍中无论是陪拍师还是客人,往往都是陌生关系,其间风险不言而喻。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也应该建立在完善的制度保障基础上,让安全伴随每一个追求美和快乐的旅行者。
(顾思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