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古通今 今天我们讲点艺术
5月18日是第48个国际博物馆日。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教育不仅仅存在于课堂本身,还可以在游览过程中增加知识。本期,记者将带读者走近5个小众博物馆,“沉浸式”学习工业、农业等相关小知识。
西安自来水1952
感受城市的发展与进步
“青砖、青瓦、老房子,水泵、水管、老水塔”。5月15日,记者来到位于西安市环城西路南段的西安自来水1952。一间间富有年代感的老厂房映入眼帘,这里由曾经的办公旧址改建而成,保留了原址浓厚的历史元素。
这里占地9000平米,室内展陈面积1400平米,由自来水历史馆、节水宣传馆、红色会客厅、漏损控制实训基地、退役设备陈列、运动广场等六大部分组成。展馆内展示的西安自来水70多年来的重要历史史料、图片、展板、实物、场景还原、老旧供水设备陈列,以及运用声光电和多媒体技术,系统讲述了在党和政府的关心指导下,西安自来水“从无到有,从缺到足,从好到优”的历史变迁和发展过程。
展馆侧旁,一个大井模型吸引了记者的目光。据工作人员介绍,这是西安市西门里瓮城中的大井模型,井口直径1.6米,井深16米,上置有硬木质大型十字井架,井架上有4个木质辘轳,每个辘轳都系有两个水桶。西安解放前,城里的人们为了吃上甜水,纷纷赶来或者委托水夫运送西门瓮城内的甜水,大井上的8个大桶昼夜汲水,每次由四个彪壮大汉绞水,能供每天24小时不停地打水,场景十分壮观。
展馆以“城市发展与水的关系”“西安市自来水发展史”为主题,按照“山水相依佑长安”“给水创业润长安”“城水共生兴长安”“人水和谐美长安”“碧水环绕梦长安”等五部分,系统讲述了“自来水不会自来”,倡导人人参与节约用水的良好风尚。
展馆特别设置科普节水厅,将节水与科技元素巧妙融合,两面的魔法墙可以与观众互动,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水处理工艺全过程、地球水资源状况等,参观者还可在答题机上进行节水知识互动答题。整个展厅从节水视频、趣味互动、人员讲解等多方面讲述自来水知识,普及了节水理念。
全媒体记者 苗莹 实习生 陈珮琪
西安电影博物馆
5月14日,第一次游览西安电影博物馆的我,就被博物馆序厅中间错落悬垂22个国内外经典电影角色面具和传统文化面具所吸引。
首先进入视野的便是电影老爷车博物馆。里面错落有致摆放着人力老爷车及各种品牌的卡车、轿车和三轮摩托车,他们都是西影厂众多优秀影片里的参演者,可以说是世界汽车工业发展的一个缩影。电影胶片收藏库存放了西影厂建厂以来各类电影胶片资料18356本,这些实物见证了中国电影从这里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世界。
想象力丰富的西影人,以电影《大话西游》经典场景为基础,打造了五岳山、客栈、盘丝洞、水帘洞、黑风岭、牛魔王山寨等互动体验区,让游客与电影亲密接触。电影服化道展示体验区,你可与近百件电影服装、电影化装、电影道具布置等亲密接触;电影制作技术科普体验区展示了电影绿幕、威亚、拟音、配音、逐帧等电影拍摄制作技术。
三楼的世界电影放映机收藏博物馆让人大开眼界。琳琅满目的19世纪初期到20世纪70年代的300余台珍贵电影放映机,完整呈现了电影放映设备从手摇到电动、从木质到金属、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的发展历程;西影厂史馆陈列着西影所获国内外重要电影奖杯证书、经典电影海报、电影大师手稿、珍贵影像资料、实物道具等,展示着西影60余年辉煌发展历程,讲述西影人逐梦圆梦故事,令人赞叹不已。
(李江波)
大华工业遗产博物馆
在现代工业中看见历史
曾经,诞生于民族危难之际的西安大华纱厂,不仅开启了西北地区现代化机器棉纺织业的篇章,也承载着民族企业救亡图存的红色印记;如今,漫步在西安大华工业遗产博物馆,犹如穿梭那段旧时光,再次重温西北纺织业恢弘的昨天。
踏进博物馆服务大厅,一侧机器零部件装置出的工业风墙面上,“凤凰涅槃”四个红色大字引人遐想——“这里到底经历过什么?又在发生什么?”
步入展厅,眼前是一台建国初期用枣木制作而成的手工木织布机,早已泛黄的机身上,一圈圈红色、绿色、白色的纺线紧密缠绕着,在灯光的映衬下,犹如静谧的语言,传递着一个信号,传统纺织在这里即将演变。
整个展厅以顺应发展、与时俱进为主线,将展区分为是“兴建创业”“新生发展”“嬗变重生”三个部分。游走其中,一排排陈列有序的资料老照片,一台台创造出丰功伟绩的纺织机器,一张张记载着时代荣光的奖章奖状,一件件镌刻着岁月痕迹的老物件……就像时光胶囊中珍贵的“宝藏”,带我坐上了时光机,回顾那段岁月峥嵘。在这里,我不仅了解到了西安近代纺织工业的兴起及历史变迁,还真切地感受到那个年代西安老百姓淳朴而真挚的感情。
游览中,我还遇到一名纱厂退休职工,他站在布机旁声情并茂地给游客讲着厂里的故事,他说:“人老了,没事就想回来转转,能看到过去的影子。”
由于这座物馆建在大华纱厂生产区原址上,年代感十足,每周都能吸引大批市民前来打卡,为此馆内还开设了拍照体验区——《周末营业照相馆》,让参观更具体验感,乐趣性。
全媒体记者 唐玉洁
西北大学博物馆
“藏在”校园里的博物馆
从宇宙星球到物种起源,从远古文明到丝绸之路,走进西北大学博物馆,精美的岩石矿物标本、古老的动物化石、丝绸之路上的古文物……一件件藏品展示了生态文明、人类文明的变化历程,沧海桑田波澜壮阔的地球生命奇观,华夏腹地史诗般的文明创造菁华,令人叹为观止,一场探秘之旅由此拉开帷幕。
博物馆设有校史馆、地球馆、生物馆和历史馆4个常设展览分馆。
走进地球馆,立体的地球内层模型、星球天体,讲述着宇宙的诞生;各式各样的矿石整齐地摆放在展柜里,璀璨夺目;大大小小的古生物化石、高达两层楼的恐龙模型和长着长长牙齿的猛犸象骨架,紧紧地抓住了游客的眼睛;各种各样的地质学科研究成果陈列在馆中,让人目不暇接。
被称为秦岭四宝的“朱鹮、大熊猫、金丝猴和羚牛”,在生物馆里安了家。漫步馆中,一个个微生物、动植物标本栩栩如生,展现在游客眼前,在它们身上可以看到秦巴山区和黄土高原生物多样性的地域特色,馆内还有各类其它标本数不胜数。
来到历史馆,时代的气息扑面而来。古人类使用的各种器具、修补好的陶罐、各类青铜器、以及历经千岁月最终呈现在游客眼前的唐代面点,将历史娓娓道来。这里以西北黄河流域人类文明进程为主线,展现了陕西及西北地区史前文化发展与文明起源、周秦汉唐盛世文明风貌、中外各族文明交往及西北大学校园考古成果。
校史馆设立在博物馆的负一层,走进校史馆,映入眼帘的是“公诚勤朴”的校训,它勉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西大人,见证了西北大学的成长。
(骆红燕)
西安爱粮节粮科普馆
感受生活日新月异的改变
在秦汉大道与港务大道交汇处西北侧,是西北闻名的粮油加工基地。这里有一个西安农业发展史馆暨爱粮节粮科普馆,非常适合科普和游玩。
当你行走在爱粮节粮科普馆内,可以沉浸式体验时代的变迁,沿着游览路线,开启一场人文历史探索之旅。
在粮食溯源区,您可以通过一组组墙绘,感受人类文明发展的波澜壮阔。“种子墙”的实物展示,让你在辨认五谷杂粮的同时,学习一些以前不了解的“冷”知识。
在进入农耕体验区的瞬间,田园农趣扑面而来。从手作木器到农业机器,数十种农具矩阵展示,把几十年间农业生产的巨大变革展现得淋漓尽致。
每一个农具旁都清晰地标注了简介。这些农具你认识几个呢?这里还准备了可以动手体验的各种农具,让人感受到亲自动手参与粮食生产过程的乐趣。
倘若继续前行,您还会看到黑白电视机、粮食柜、自行车、粮票等物件,让你的记忆在不经意间,飘回过往的难忘岁月。
爱菊农业发展史教育基地暨爱粮节粮科普馆,由西安农业农村局支持西安爱菊粮油工业集团建设而成,总面积约2000㎡,主要围绕农耕科普、爱粮教育等主题展开,馆内分为七个板块:原始农业、粮食溯源、农耕体验、爱粮节粮、健康饮食、一带一路、党建文化。 全媒体记者 申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