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街坊”让家门口就业更有保障
为推动公共就业服务下沉基层,加强基层就业服务,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西安市新城区人社局联合韩森寨街道积极探索建立“幸福街坊”零工劳务品牌。
底数全面摸清
擦亮促就业、助发展“金名片”
自劳务品牌工作开展以来,新城区人社局联合韩森寨街道广泛开展摸底调查,做到求职数据真实有效。摸底调查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调查方式,还通过“线上线下”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的调查方式,更加细致地掌握辖区内求职居民的教育背景、职业年龄层以及求职意向等具体信息。尤其重点摸排连续失业一年以上的登记失业人员、距离法定退休年龄不足十年的失业人员等就业困难群体。截至目前,全街道共摸排就业需求50余人次。这些数据有助于更准确地评估辖区的人力资源状况,也为制定针对性的就业支持策略提供了重要依据。
根据一系列摸排走访,分析得出韩森寨街道辖区内有一批35岁以上的特殊就业群体。工作人员走访老街坊了解到:“她们大多需要照顾家里的小孩儿,还有一部分人需要照顾生病的老人,所以想工作又没有办法,确实也挺无奈”。东方社区居民吴女士今年38岁,有强烈的就业意愿,但需要照顾家庭。通过层层推荐,吴女士最终在辖区一家“饭大爷”助餐点从事打饭工作。这一岗位不仅工作地点便捷,且工作时间具有一定的灵活性,非常符合吴女士需要照顾家中老人同时又想靠自己的双手改善家庭生活的实际情况。吴女士表示:“从就业需求登记到正式上岗,我最大的感受就是:高兴!”
资源高效对接
打通强本领、优服务“直通车”
根据摸排结果显示,辖区求职居民存在就业技能不足的问题。新城区人社局和韩森寨街道高度重视这一问题,采取相应措施来解决。通过对接职业技能培训学校,积极协调培训场地。截至目前,已向居民提供电子商务、家政服务、养老护理等六个方面的职业技能培训,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职业技能培训等优质服务。
在就业需求摸排中,咸宁社区工作人员发现退役军人王先生对电子商务领域有浓厚兴趣,但缺乏相应技能。社区工作人员迅速响应,为他推荐并成功报名了电子商务专业的职业技能培训。王先生以严谨的学习态度,认真完成了培训课程,顺利获得了职业技能培训结业证书。他表示,这次培训不仅加深了他对电子商务的理解,还让他掌握了实际操作技能,对他的求职之路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人岗精准匹配
搭建问需求、送岗位“连心桥”
通过整合利用辖区资源,主动与驻地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积极发挥就业创业服务驿站线下“信息港”以及流动办公桌、“家门口”招聘会等优势,同步通过“一核五化”网格群、工作好、秦云就业等渠道广泛宣传岗位信息,以多渠道、多形式的服务,促进就业信息的有效传播和匹配,为求职者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在西安市首个“非遗在社区”生产性保护示范点——新园社区,居住在这里的退休职工毋彩萍、田雁利、张敏,就在“非遗工作室”的“牵线搭桥”下找到了一份有趣有钱赚的工作。一元硬币大小的“太阳花”布堆画,毋彩萍一天能做50个,每做一个就有1元的手工费。张敏和田雁利也是如此,张敏通过制作布堆画,目前为止挣了1400多元。“幸福街坊”劳务品牌的出现,不仅解决了有就业意愿的妇女因照顾家庭无法完全适应企业工作节奏的现实困难,而且一定程度缓解了企业的招工压力。
下一步,新城区人社局和韩森寨街道将加强用工信息对接,盘活辖区资源,促进精准供需匹配,持续推动“幸福街坊”劳务品牌向灵活就业、劳务协作、引导推荐、用工单位直接吸纳等形式转变,促进辖区内重点群体就业,满足个性化的求职需求,以此建立健全劳务品牌长期稳定劳务输出渠道。
(辛任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