骊山红粘土区的绿色重生

来源:全媒体记者 苗莹 浏览: 65

112.jpg

    5月28日,在位于西安市临潼区代王街道与穆柯寨街道交界的山体处,无人机来回穿梭,不时喷洒出均匀的白雾……

    这是刚刚完成施工的秦岭北麓主体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骊山浅丘区红粘土分布区水土流失治理工程(I期)的一处山体,技术人员正在操作无人机对苗木进行养护。

    秦岭被誉为中华龙脉,作为秦岭的重要支脉,骊山被称为秦岭的龙头,自周秦汉唐以来便是皇家园林和风景名胜之地。

    近年来,随着土壤侵蚀和生态环境的变化,区域内红粘土裸露面积不断增大,成为自然坡地水土流失的主要策源地和灞河流域最主要的泥沙来源地。

    为了筑牢骊山生态屏障,切实解决红粘土区域植被难以生长和水土流失问题。今年年初,西安城投建设公司负责实施治理该工程,目前累计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863.45公顷,实现流域水土流失治理率29.26%,整体植被覆盖度提升至11.66%。

向难而行

    站在山体下,记者看到,曾经受损的山体逐渐变绿,绿色的生态挡墙蜿蜒于裸露的山坡之上,宛如一条条翠绿的绸带轻轻环绕。

    跟随建设施工单位工作人员,艰难地行走在30公分的山路上。“这里原本没有路,都是工作人员新开挖出来的。这段路虽不好走,但走得多了,也没那么难走了。”骊山浅丘区红粘土分布区水土流失治理工程(I期)施工负责人刘建东说道,为了施工方便,像这样的小道,工作人员开挖出了70多公里。

    “我们施工作业的区域,不仅遇到了全国范围内都罕见的红粘土,而且施工区域坡陡地滑,施工难度大,安全风险高。”西安城投建设有限公司项目管理人员陈奕超介绍,因此,在生态复绿修复中,针对山体陡峭、沟壑纵横的复杂施工地形环境,最终确定了竖向、横向相结合的多重安全绳锚固防护方式,并结合科学的监测、监护手段,确保项目安全施工。

    同时,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3个典型坡面作为示范设计,确定不同类型的生态重建方案,还选择治理难度高的斜坡段,开展关键技术试点工程,为后续治理快速推进提供参照。

向绿而生

    根据当地土质和气候,选取了侧柏、刺槐、油松、白杨、紫穗槐、毛山桃、胡枝子等苗木进行栽种。针对红粘土植被难以生长的问题,采取土壤改良、添加保水剂等措施,确保树木“种得活”“长得好”。

    与以往不同,这次运输苗木除了使用滑索,还使用了无人机。“无人机一次可运输50多公斤苗木,在技术人员的操控下,可将带着泥土的树苗精准投放到预定位置。”刘建东说,由于在坡面,更多的是人工作业,一天最多的时候800余名工人同时进行作业,无人机的使用不仅节省了时间,还提高了工作效率。后期的绿植养护,将继续采用无人机飞防的方式展开。

    整个施工过程中,开挖水平阶2.9万米,制作鱼鳞坑135.8万个,建设谷坊560.8米,立起生态挡墙2997.79米,安装拦泥网1761.1米,铺设生态毯4.2万平方米,设置植生孔6.90万个,种植乔木64.2万株、灌木84.6万株和藤类植物16.8万株。

    在山体坡面上记者看到,人工开挖的水平阶承接高处流下的水和土,栽种的植被已经扎根生长,随着微风摇曳生姿。

    通过一系列的举措,戏河主河道及相关支流泥沙含量明显减少,生物多样性也得到有效保护,生态系统完整性得到大幅提高,为秦岭北麓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生态资源的永续利用提供了有力支持。               全媒体记者 苗莹



0
微博
微信公众号
今日头条
抖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