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区域经济发展
长安周至今年这么做
本报讯 (全媒体记者 唐玉洁) 6月5日,西安市举行“聚力‘八个新突破’创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西安实践取得新成效”系列新闻发布会。记者在会上获悉,今年,这些区县推进区域经济亮点多。
产业强区+宜居之城
2024年,长安区锚定“产业强区和宜居之城”定位,以项目为统领,把产业链思维融入项目招引和建设全过程。按照“一城引领,两翼齐飞,多区共进”产业发展格局,坚持“稳总量、调结构、补短板、增效益”,在向上争取、对外招引、内部培育3个方面持续用力,动态储备一批科技创新力高、产业带动力强、区域辐射力大的优质项目,加快形成“3+5+3”现代产业体系。
聚焦西沣、常宁、引镇三个片区,围绕航空、航天产业链,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链,数字技术产业链和文化旅游产业链,实施精准叩门引商、资源禀赋招商、服务赋能安商、培育产业带商、借智用力聚商,出台招商引资优化服务十六条措施,推行“365天不打烊”服务,力争全年招引亿元以上产业项目10个以上、10亿元以上项目2个。
统筹当下和长远、土地供应和项目建设、做大总量和优化结构,紧盯“要素、责任、时间”三个关键,全面落实双周调度、区级领导包抓、清单管理3项措施,实行手续交办、问题会商、一线推进、事项督办4项机制,实施晾晒成绩、赛马争先,能快尽快。
实施“创新流程”“精准滴灌”“高效配置”“亲清统一”四大工程,全周期优化涉企服务水平,全过程强化项目服务保障,全链条构建产业生态体系,全方位提升政务服务质效,全闭环完善营商环境制度机制,不断叫响做靓“情同此心·如我在办”营商环境品牌。
“走”出城乡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2024年,周至县“走”出城乡融合发展的新路径,抢抓城镇化建设省级试点县机遇,投资15亿元实施县城公共基础设施、便民服务设施、城市隐患治理等城建项目42个,全力加快鄠周眉高速公路和杨哑路改扩建项目建设,进一步加快融入“半小时”的西安经济圈。持续丰富田园经济综合体“周至模式”内涵外延,稳步实施农民增收行动,精准培育乡村产业,年底全县农村集体经济年收益20万元以上的村占比达60%。
坚持向内挖潜和向外借力并举,加快165个总投资554亿元的重点项目建设,力争全年投资额突破126.9亿元。紧盯国家政策和投资导向,储备政府专项债、一般债项目和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70个以上,加快形成开工一批、建设一批、竣工一批的滚动发展格局。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制定市场主体成长培育计划,优化“五上”企业支持政策,用好入库纳统奖励办法,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
大力推进猕猴桃产业“九大提升工程”,年内打造60个30亩以上标准化示范园区,力争年底猕猴桃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哑柏板块建成投用,致力打造全市粮食、蔬菜、水果保供基地和重要物流集散地,创建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举全县之力支持集贤园发展壮大,借力做大做强西部智能装备产业园,加快推动“两园”融合发展;持续推进水街生态旅游特色小镇业态完备和品质提升,办好第二届“秦岭·秦人·秦声乡村戏曲大舞台”活动,策划一批特色乡村旅游线路,创建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基地,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争创省级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