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面塑带着陕西文化走向世界

张倍源 别开生面的非遗传承之路

来源:刘雪妮 浏览: 22

35.jpg

张倍源讲述面塑作品“一起向未来”背后的故事

    2024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晚节目《别开生面》,让来自西安的非遗面塑技艺传承人张倍源火了。了解过张倍源的过往,觉得“别开生面”这四个字特别适合形容他这么多年的非遗传承之路。

    这个为了向身边人证明面塑不是“捏花馍”而去参加全国比赛,努力为非遗传承注入新鲜生命力的“80后”,是迈过怎样的千山万水才到达今天的佳境,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他的故事。

创业:摆摊蹚出来的从业之路

    张倍源大学留学日本,雕塑专业毕业,后在动漫行业谋生。为了爱情,7年后他离开日本回到家乡西安。人常说成家立业,成了家的张倍源却没了“业”。为了找到适合夫妻二人的从业方向,他和同为“海归”的妻子先后开过动漫公司、办过美术培训班、摆过摊儿。

    “你都想象不到我摆摊儿干啥,就是画石膏娃娃!”采访中,思维活跃的张倍源时不时卖个关子。任谁也没想到的是,张倍源的人生机遇就“藏”在这石膏娃娃摊上的面塑中。因为奶奶的花馍做得特别好,从小看她给村里人做花馍的张倍源耳濡目染,也将这手艺连同旧日时光一起烙在了心里。后来摆摊儿的时候他就带着些面塑一起卖,没想到越来越受欢迎。

    2017年,一位在幼儿园工作的家长介绍他到幼儿园给孩子们教做面塑。从此家长们互相介绍,张倍源有了更多进入校园的机会。有了机会就有了动力,“我很快对课程进行了升级,加入了一些孩子们喜欢的元素,对课程难度也进行了分级,慢慢找我上课的学校越来越多。”

    儿时的温馨记忆,雕塑专业的加持,传承传统文化的光环,张倍源的转型之路就这么开启了。

创新:面塑也可以是中药做的

    走进张倍源的工作室,一股不常闻到的味道始终萦绕鼻端。直到聊到面塑材料,笔者才恍然大悟。没错,眼前的面塑也可以是用中药做的!

    “面塑买回去咋保存,会不会开裂,会不会坏?”“面塑被虫子吃了咋办?”在外面做展示销售,张倍源经常被问到这样的问题。彼时他也被难住了。

    直到前年,张倍源去上海、苏州交流学习,看到同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扎染和制香过程时,他才茅塞顿开。张倍源说:“扎染用板蓝根、艾蒿等中草药作为染剂,制香也是用多种中草药来制作。我爸爸是中医,回来后和他一研究,就决定将中草药也用到面塑当中来!”

    细究张倍源作品的材料,会让你大开眼界——深红色的裤子是用大枣做的,亮红色的腰带是用枸杞做的……说起这些,张倍源滔滔不绝:“一般会用白芷来增加黏性防止开裂;用丁香、苍术、茯苓来调人的肤色,丁香颜色偏深,一般用做男人的皮肤,茯苓可以增白,一般用做女人的皮肤……”

    他说,因为面塑中掺加了中草药成分,诸如开裂、虫咬之类的保存问题也迎刃而解。能将面塑和中草药两种传统文化完美融合,这让他获得了极大的成就感。

推介:有责任把陕西文化传播出去

    在张倍源眼里,陕西的面不光能吃还能“讲故事”。现在他正把故事融进面塑里,让面塑带着陕西文化走向世界。

    “一起向未来”是张倍源为冬奥会创作的一组主题面塑。面塑主角是一个穿着虎头鞋、大裆裤,进行雪车比赛的机器人。他将其中的故事和寓意娓娓道来:“这个面塑上半身是机器人造型,因为北京冬奥会我们的国产雪车亮相,所以这些机械臂就是咱们的雪车零件,代表中国力量。红色的手套代表运动和力量,白色手套代表未来与科技,和宇航员头部呼应。这个作品融合了传统文化、奥运精神、科技力量,寓意传统文化和体育精神一起走向未来。”

    在张倍源的作品中,虎头帽、虎头鞋、布腰带、黑布鞋、大裆裤、白羊肚手巾等陕西文化元素处处可见。“我能有现在的成绩,古城的历史文化和眼下的城市发展为我搭建了很好的平台。”他说:“作为一名陕西的非遗传承人,我有责任把咱们西安的文化、陕西的文化传播出去,让更多人看到。”

    走到哪儿,张倍源都很自豪自己是“陕西西安滴”。“站在国际舞台上,给我底气的是咱家乡厚重的文化!我会很骄傲地告诉他们,我来自中国、来自陕西西安!”走上春晚的舞台,张倍源依然大声地用陕西话告诉身边的人,“额是陕西西安滴!”

    现在,张倍源的面塑作品走向美国、澳大利亚、比利时、土库曼斯坦等国家,陕西文化元素也随着面塑的脚步走向了更广阔的天地。

传承:非遗传承不能闭门造车

    在张倍源的认知里,非遗传承要守住文化根脉,还要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去拥抱创新,不能闭门造车。

    除了面塑制作,张倍源最喜欢的是传艺。他认为,非遗文化要想更好地传承下去,必须走进年轻人的世界,依靠年轻人的力量。这些年,张倍源收了20多个徒弟,培养了1000多名学生。他把很多精力用在了“非遗进校园”工作中,不时走进各大中小学校,向学生传授面塑技艺。张倍源说,“我有一个愿望,就是培养更多年轻人,让他们把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面塑技艺发扬光大,让面塑技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陕西故事,讲好中国故事。”

    最近,张倍源的工作室正在搬家,同时他也在筹划着搬迁新址后的一些规划。“在非遗圈中,老人有传统文化底蕴,年轻人有创新想法。”张倍源畅想着说:“未来我想搭建平台把身边的新老非遗传承人聚在一起,让大家一起碰撞探索,一起创新传承,一起迎接市场考验,让我们的非遗文化走得更远!”                              (刘雪妮)



0
微博
微信公众号
今日头条
抖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