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当阿姨当“妈妈”

——记共产党员、西安市儿童福利院护理员郭海英

来源:全媒体记者 苗莹 实习记者 刘翊琪 浏览: 33

    今年夏天,西安的雨水特别丰盈。7月17日一大早,下起了小到中雨。郭海英像往常一样,早早来到西安市儿童福利院,她敲了敲类家庭703室的门。

    “咚咚咚、咚咚咚……”

    孩子们随着声音望向门口,看到是郭海英,争先恐后地拥上前。“郭妈妈来了!郭妈妈来了!抱抱,抱抱……”

    郭海英伸出双手将他们揽在怀里。

    这样的场景,已经陪伴郭海英走过了25年。这25年来,她用无私的爱,温暖着孤残儿童的心;她以一颗母亲的心,为这些孩子们撑起了一个充满爱与希望的家。

初识福利院

    1999年,郭海英带着一颗年轻的心,走进了西安市儿童福利院。那时,她只有19岁,面对着一群需要特殊照顾的孩子,她没有退缩,而是选择了勇敢和担当。

    “从入职的那一天起,我就一直在问自己一个问题,我到底能为孩子们做点什么?”郭海英说,在与孩子们接触后,她找到了答案,就是要像妈妈一样爱他们,帮助他们建立自信,让他们有安全感,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于是,她从护理工作做起,认真向入职早的同事学习,不断琢磨,更好地服务孩子们。

    有一次,班组入住一位10岁左右,患有腰脊膜膨出的女孩。郭海英通过检查发现,这名孩子下半身没有知觉,大小便失禁,长期卧床患有严重的褥疮。

    褥疮的护理要非常细心。于是,郭海英主动要求照顾她。

    之后的每天早上,郭海英都会带着她去医务室换药,换完药后每个小时帮翻身一次,不断进行下肢按摩,排便后及时清洁,就这样精心护理了一天又一天,孩子的褥疮痊愈了,脸上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爱人者,人恒爱之。”孤残儿童护理员,就是这样一种融合了“爱与被爱”的职业。郭海英用爱诠释了护理员这份职业的神圣职责。

专业成长之路

    2010年7月,郭海英开始在宝宝班工作。

    “宝宝班的孩子比较小,有刚出生一个月,两个月的孩子,无法用言语和肢体表达,这对我也是一种挑战。”郭海英说,儿童护理工作看似简单,其实不然,只有不断学习,才能给孩子们更好的看护。

    照顾孤残儿童,不仅需要极大的爱心和耐心,还要有专业的护理知识。每年儿童福利院都会为唇腭裂的孩子们做手术,术后护理的重担就落在宝宝班和福利院护理团队的身上。护理的精心与否直接关系到手术的成功以及孩子们的未来。

    “术后的孩子要预防感染、防止伤口裂开,不能让他们哭和笑,防止口唇的张力变大导致伤口裂开。术后,我们首先要解决孩子吃的问题。”郭海英通过几次观察研究发现,用针管给孩子一管一管喂奶,在吃完后用生理盐水清理口腔,之后再给涂上药。“这个方法可以预防术后早期伤口裂开。”

    于是,她把自己的经验,手把手教给其他护理人员。在大家的努力下,孩子们的术后恢复情况非常好。平时工作中,郭海英还不断总结针对特殊病例的特殊护理和康复经验,耐心地传授给年轻的护理员。

    其间,她还积极参加各类培训和比赛,并荣获第三届全国民政行业职业技能竞赛暨全国首届孤残儿童护理员职业技能竞赛三等奖。

    郭海英在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的同时,还积极向党组织靠拢。2016年11月,她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此后的工作中更是以一名党员的要求来严格要求自己。

类家庭的温暖

    “吃饭啦,我需要一双筷子”“妈妈给……”

    小易和小康快速跑到厨房,取了一双筷子递给郭海英,又乖乖地坐回原位。

    703室里,有五个孩子,最大的16岁,最小的6岁。郭海英拿起筷子,给他们每个人碗里都荤素搭配夹上了菜。“慢慢吃,别噎着,吃完咱再夹。”在郭海英的照料下,孩子都安静地吃着饭。

    对于这里的孩子,郭海英清楚地知道他们的喜好。“小辰喜欢玩积木,小奇喜欢听故事,小康和小易喜欢看动画片,小杰喜欢帮助别人……

    如今,郭海英转岗到类家庭岗位。在这里,她继续为16名爱心妈妈和近百名儿童服务。熟悉了解每个儿童的情况并分类施策照顾儿童是郭海英不变的工作坚持。

    郭海英的故事,是西安市儿童福利院每一位护理员的缩影。她们用无私的爱,为孤残儿童撑起了一片天空,让这些孩子们感受到了家的温暖。郭海英说:“这份工作对我来说,不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种使命,一种用爱去呵护每一个生命的责任。”

   全媒体记者 苗莹 实习记者 刘翊琪



0
微博
微信公众号
今日头条
抖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