鄠邑区交通局众志成城“钉”在抢险一线
奋战190小时 抢通60公里水毁路
7月15日至25日,西安市鄠邑区出现持续时间长、降雨量大的强对流天气,降雨强度和范围70年一遇,造成多条县乡公路及桥梁出现水毁状况,沿途交通、电力、通信中断,沿线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鄠邑区交通运输局闻汛而动,所属交通集团启动应急响应机制,167名干部职工坚守抢险一线,转战南部涝峪和太平山区的宁西路(户菜路)、宁八路、家沙路等防汛抗洪救灾一线,打赢了道路抢通、水毁封堵等一场场硬仗。
48小时抢通转移村民道路
“早一分钟畅通道路,受灾群众便能早一分钟转移到安置点。危难时刻,打通道路就是畅通生命线。”7月18日凌晨,两涝桥上,鄠邑区交通运输局局长刘周全扯着沙哑的嗓子喊道,“几公里外的西河村村民们正在风险区等待我们去协助他们转移安置。”
向灾区水毁道路最险处挺进。迅速抵达两涝桥受灾现场的17台大型挖掘机、9台大型装载机及9台大型运输车辆,通过人机通力协作,只用了2个小时就把两涝桥上的落石、泥沙等障碍物清理完毕。但队员们并没有因此松口气,因为前方还有很多硬仗等着他们去打。
果然,前方的山道被大水冲垮,身旁是陡峭悬崖,脚下是湍急水流。抢险人员想要到达路的对面,就只能在山体上钻孔,架设绳索。队员们紧握着绳索,深一脚浅一脚地艰难前行200多米,稍有不慎,脚下的碎石泥沙、水流打滑就可能带来生命危险,而像这样的水毁点,还有5个,队员们无暇顾及个人安危,继续艰难地摸索着前行。
到达对岸后,队员们来不及喘息修整,他们抓紧时机勘探地形,因地制宜确定抢修方案,争分夺秒填补损毁路段,以最高的效率完成了水毁点的初步抢修,抢通了转移安置村民的道路。
从两涝桥至西河村,全长6公里。抢险队员们连探路带抢修,共走了48小时,48小时的全力以赴,为受灾村民赢得了生的宝贵时间。
齐心协力护村民安全转移
“那边还有个民房,去看看里面有没有人。”鄠邑区交通集团的严瑜对抢险队员大声说。“在我们边涉水边修路的过程中,发现了零星散落在村庄外的民房,由于区域地势低洼,积水水位已漫过房门口,随时危及村民生命安全。”严瑜当机立断,带领一个小组涉水靠近被雨水包围的房屋,将困在家中的村民搀扶到挖机驾驶舱内,及时转移到安全地带。
“抢险队员来得及时,大家心不慌了,有了安全感。”一位村民感动地说。
由于抢险队员连续作业,通往村西河的道路迅速抢通,队员们不怕疲劳,连续作战,饿了就啃干饼子,积极配合相关部门维修水电通信设施,摸排村民家中情况。当日,西河村村民转移安置顺利完成,未发生次生灾害,无人员伤亡。
上下一心打赢抢通攻坚战
为掌握道路受损的第一手情况,鄠邑区执法大队、公路站及交通集团的主要负责人,赶赴受灾路段,轮流值守,察看受灾道路情况,将每条道路受损情况发回区交通局公路建设科,成为调配施工机械、筹集救援物资、确定清淤标准及完善作业方案的参考依据。
鄠邑区交通运输局办公室和局基联会迅速响应,严格落实三级值班制度,迅速分析处理信息,及时传达给现场负责人员。与此同时,加强应急物资储备供给,及时盘存购置补充相关防汛物资和生活物资,抓稳抓实后勤工作,保障一线救援人员物资充足,饮食安全。
截至7月31日,鄠邑区交通运输局投入人工2052人次,挖掘机17台621台班,装载机9台224台班,运输车辆9台348台班,55吨起重机2台班,通勤车338辆次,投入资金2387.8万元,奋战190多小时,全力保质保量完成60公里水毁路段抢通任务。
(李江波)